原标题:市区急救服务半径不超2.1公里 青岛院前急救提前达到国家标准
半岛全媒体记者 齐娟 实习生 李珂
近年来,随着青岛市的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居民对公共卫生保障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经过近三年的建设,青岛市提前达到国家急救网络布局标准。本市开通了山东省内第一个“空中120”项目,成功转运9例伤病员。
院前急救计划新建
青岛政策全国首创
据了解,青岛市市政府于2017年印发《青岛市强化院前急救服务体系实施方案》,将“强化院前急救服务体系”列入市办实事进行重点建设和全面推进,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按照平均5万常住人口配置1个急救单元的标准,规划建设全市院前急救网络,计划利用三年,市、区两级政府共同加大投入,在市内三区、崂山区、城阳区、青岛西海岸新区新建55家院前急救站(单元)。对急救单元房屋租赁、救护车、急救设备及运行经费由市和各区财政按照比例给予财政补贴。同时规范新增急救站建设标准,实行“装饰风格、功能布局、设施设备、调度指挥、人员配备、制度规范”六统一,确保院前急救质量安全同质化水平。
在推进“强化院前急救网络服务体系”市办实事项目的过程中,青岛市深入贯彻落实“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各项新要求,在全国首创给予急救单元建设及运行补偿政策,吸引非公立医疗机构加入项目建设中,充分调动院前急救网络医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同时制定出一整套严格的服务监督管理办法,对各急救单元的急救规范、服务质量、响应时间等实施综合监管,确保本市院前急救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三年建设成果显现
提前达到国家标准
此前,青岛市召开院前急救工作会议,全面推进院前急救工作规范化建设,提升院前急救医疗质量管理水平。本市聚焦人民健康需求,严格落实核心制度,以问题为导向,强化整改落实,加强岗前培训,确保持证上岗;加强急救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用制度规范指导工作开展,提升应急处变能力;加强非急救转运服务监管,落实为民服务工作,净化非急救转运服务市场;完善急诊急救服务体系建设,畅通生命救治通道,进一步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备配置和推进急救知识普及,借助公共卫生机构改革试点契机,全面保障急救工作高效开展。
经过近3年的建设,市内三区、崂山区、城阳区、青岛西海岸新区急救单元已增至103个,全市急救单元数量达177个,比项目实施前急救单元覆盖密度提升110%,市区急救半径将缩短至2.1km以内,服务响应时间节省1分钟8秒,大幅提升了急救网点覆盖率和急救效率,缩短了院前急救时间,提前实现平均5万人口/1个急救单元的国家急救网络布局标准。目前,青岛市院前急救的网络布局完善程度、服务能力走在了全国前列。
搭建胶东五市百姓生命空中保障
青岛是胶东经济圈的核心城市,正加快建设长江以北地区一流医疗中心城市,优质的医疗资源不断吸引着周边地市百姓来青就医。青岛市政府发挥龙头担当精神,将青岛航空医疗服务范围扩展至胶东五市。今年8月,由青岛市急救中心发起,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五地市急救中心在青岛签订胶东经济圈航空急救一体化发展协议,正式启动五地市航空医疗救援联动项目,构建了一条胶东五市重大交通事故或急危重症伤病员的空中救援绿色通道。
胶东经济圈航空急救一体化工作成效立竿见影:签约第3天,烟台就通过胶东五市航空救援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向青岛市急救中心提出申请:烟台毓璜顶医院一名无法耐受地面转运的心衰病人需要直升机转运。接到求救后,中心立即启动航空救护转运,仅用50分钟便把病人安全送达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的ICU病房,正式开启胶东五市急危重症伤病员的空中救援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