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东新闻

青岛莱西大棚产业助民增收 年产优质蔬菜高达800吨

时间:2021-04-15

信网4月15日讯 阳春四月,万物复苏,莱西市夏格庄镇扶贫产业项目——温家泊南村高效农业大棚已经结出了第一茬作物。大棚前,工人们搬运着新鲜摘下的蔬菜,正在忙碌地装箱,准备送往脱贫群众家中。

大棚里温暖湿润,泥土和蔬菜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一排排整齐排列的西葫芦绿油油的,青翠欲滴。大棚内三五个工人一组一起采摘、打包成熟的蔬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大棚内主要种植了西红柿、西葫芦、辣椒、白芸豆、小油菜、大头菜等优质作物。大棚项目的建成,为困难群众和低收入人口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目前在大棚内打工的困难群众已经达到了30余人。“我家就是温泊南的,在家门口打工,既不耽误我照顾孩子,一个月又能挣上3000块钱,日子是越过越好了。”在大棚打工的卢桂娥大姐一边装筐一边高兴地说。

随着大棚里的蔬菜陆续成熟,大棚承租方将采摘下来的第一茬西葫芦、西红柿免费送给镇上的脱贫群众:“建设扶贫大棚是为了用产业发展带动困难群众增收,现在第一茬作物成熟了,我绝不能忘记咱们脱贫群众,一定要先送给镇上的脱贫群众。”

大棚不仅增加了就业岗位,还为周边困难群众提供技术培训,大棚内雇有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群众可以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大棚种植技术。

去年,夏格庄镇依托扶贫专项资金投资367.40万元建设温家泊南村高效农业大棚一期工程,共建设冬暖式大棚19个。大棚竣工验收后,委托镇级农业平台公司经营管理,通过公开招租方式将大棚对外承包,收取租赁费用作为大棚项目收益用于插花村困难群众和低收入人口的帮扶救助。

大棚项目共覆盖夏格庄镇33个自然村,采取发展能力强的自主发展、能力一般的带动发展、无能力的兜底托管的方式,打造“嵌入式”扶贫模式,实现科学管理、合作化运营,用项目收益给予脱贫群众合理的分红,让脱贫群众增收。

今年,温家泊南村高效农业大棚二期工程的建设提上日程,二期工程将进一步扩大夏格庄镇扶贫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带动能力,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学史增信、学史力行,莱西市抓住产业振兴这个关键,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坚持为民办实事。

莱西市日庄镇多措并举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跑好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接力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现在西红柿这一时期的管理,要按时打杈,抓紧时间授粉,提高坐果率,提高西红柿的产量……”。还有十多天莱西市日庄镇胡家沟自然村的大棚西红柿就将成熟上市,眼下正值管理关键时期,镇农技专家每天深入大棚一线,指导农户做好管理工作。

在村民刘京军的大棚内,笔者看到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一个个西红柿挂满枝头,长势喜人。刘京军介绍:“今年西红柿长势比去年好,一亩地能多产四五千斤,这五亩西红柿,比去年能多卖两万多块钱。”

胡家沟自然村十年前还是一个传统农业生产村,人均收入只有5000元左右,自2009年以来,在镇政府和农业部门资金、人才等政策帮扶下,发展起40个设施农业大棚,占地面积120亩,村民靠着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实现了增产增收。

日庄镇白石社区胡家沟区域党支部书记于全国说:“现在老百姓人均收入达到了一万四五千块钱,力争到年底突破两万,我们目标非常明确,烤棚户也非常努力,一定会齐心协力奔小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近年来,日庄镇利用紧邻小沽河水资源丰富的先天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流转土地集中规划建设特色农业种植示范区3万多亩,打造高效农田5000多亩、规模化高效农业园区10个、乡村振兴重点农业项目4个。同时抓住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帮扶有利时机,积极申请上级扶持资金,发展了西红柿、芹菜、葡萄等农业品牌,走出了一条“农业+旅游”的特色脱贫致富路。

如今,日庄镇的24个贫弱村不仅全部实现了脱贫摘帽,人均年收入也比以前翻了好几倍。“今年,我们将进一步争取资金,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提升水利灌溉条件,把日庄镇大农业的产量与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日庄镇农办副主任史本林说。

“上次展会购买了七星河的农产品,质量过硬,吃得放心,还能吃到小时候的老味道。有机会还要到七星河新村去看看,到田间地头亲手采摘……”4月9日,由青岛电视台搭建,在青岛宁夏路大润发广场上举办的良品集市上,来自莱西市龙水社区七星河新村的名优农品又闪亮登场,赢得市民的青睐。

这得从七星河新村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说起。七星河新村第一书记张建东,争取上级资金1500多万元,在簸箕掌自然村开发占地面积200亩的现代农业示范产业园项目,建设了47个高标准设施大棚,引进新技术,推广新品种,打造新品牌。目前,项目已全部投产,主要种植西红柿、草莓等品种,苗全苗壮,果实累累,长势喜人。

现代农业示范园的落户,拉动了村民就业。村民不出村,就地能在园区打工赚钱。授粉、采摘季节,园区用工一二百人,日收入百元左右。赁地收入、打工收入,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幸福。

当地农民种植大棚西红柿已有二十多年历史,这是他们增收的主要来源。但由于以前各干各的,品种老化,病害严重,影响了产量和质量。对此,第一书记张建东经常钻农民的大棚,了解情况,先后多次从青岛请专家来现场或通过微信视频解决问题。枯萎病、线虫病等多年没人解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西红柿增收3成以上。如今,七星河新村基本形成以中建材智慧农业为龙头的智慧农业产业,以簸箕掌周边300多个大棚为主形成的设施农业产业,以钻石小镇为主形成的文化旅游产业。

与此同时,七星河新村坚持平台思维,强化教育培训,培育“新农民”。第一书记张建东积极与涉农大学、院校和农业农村主管业务部门联系,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农民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先后邀请农业技术专家现场举办科学用肥、病虫害防治、销售知识等讲座21场。与青岛市智慧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合作,定期围绕农民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共同运营好七星河平台和七星河品牌,让七星河农产品直接出村进城、进社区、进家庭,打通线上线下两条销售渠道。

七星河新村党委还领办合作社,注册了幸福七星河商标,做给农民看,带动农民干,让传统产业焕发生机活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集体和农民双增收。成立的青岛东龙专业合作社通过“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质量监管,统一品质把控,至今新村增收102万元。簸箕掌党支部创办的“蔬菜协会”“大龙蔬菜合作社”,探索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蔬菜产业模式,已吸引38名青年返乡,“蔬菜协会”拥有会员121人,年产优质西红柿500吨、黄瓜200吨、其它蔬菜100多吨;合作社发展社员300多户,农户增加收入220多万元,人均收入达到2.6万元。

信网记者 赵宝辉

  • 上一篇:青岛市共有电梯8万余台 安全运行情况平稳向好
  • 下一篇:交付在即 省房万豪庄园咋突然停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