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青岛市民政局下发通知,决定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所谓“时间银行”,是指志愿者为高龄、独居或者特别需要人群提供志愿服务,将提供志愿服务的时间进行储蓄,待自己年老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支取时间兑换服务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这种养老模式令人眼前一亮,有人认为有望成为新风尚,也有人认为“时间银行”看起来美好,但还存在不少障碍。目前在青岛,时间银行主要依托于居民小区,重点服务对象是老人,以社区共有的形式存在。此前时间银行已经被民政部纳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范围,可以说“时间银行”也是志愿者社区服务管理的另一种称呼。
对于志愿者来说,单单只用“劳动时间”来计算“养老时间”会不会不太公平?假如有的人只是打打电话谈谈心,有的人却要解决老人大小便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存入的养老时间完全一样,就没有人愿意做又脏又累的活,志愿者会担心互助时间与换取的时间币是否对等。
时间银行是以平等的方式为大家存取养老时间,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却是以差别化的方式存取。因此,对于志愿者来说,就要解决“取”的问题,例如可以在社区建立公共基金,可以依据志愿者的服务时间提供物质或其他方面的支持,集聚商户愿意依据志愿者的服务时间给予打折优惠。在美国的一些社区,参加志愿服务的人员可以优先获得别人服务的机会,就如同我们《献血法》中规定的“无偿献血者临床需要用血时,免交前款规定的费用,这是一种激励方式,并不是“时间”换“时间”,而是“时间”换“物质”。
而且,在青岛时间银行储户多的主要是没有时间饱和的低龄老人,但是假如有人没参加过志愿服务,或者没将志愿服务时间存到时间银行里,那么当他遇到困难需要志愿服务时,他就不能获得别人的志愿服务了吗?其实对于许多时间饱和的上班族来说,让他们在时间银行做志愿者服务只是一个奉献爱心的过程。
所以说即便时间银行有一定公益色彩,但这绝不仅仅是做公益,而是一种储蓄、投资,是应该且必须有回报的。作为解决养老问题的新途径,时间银行难免要经历不断纠错和完善的过程。因此,要多该考虑如何满足不同人想参与志愿服务的需求,要让志愿服务如同变成一种有意义的业余生活方式,别让志愿者的爱心成为空头支票。信网评论员 陈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