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也进入了新时代。今日,本报推出接受全省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表彰的先进典型代表,介绍他们的先进事迹。希望全省上下以此为榜样,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做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模范带动者,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诚践行者,做文明创建和思想道德建设的积极引领者,在各自的岗位上,为谱写新时代山西精神文明建设新篇章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长治市:太行精神铸市魂内外兼修塑文明
从2011年首摘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到2017年夺取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多年来,长治市始终坚持“市委主抓、政府主创,干部担当、群众共建”,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创建。
长治市依托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组建太行干部学院,开发建设6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精心打造“两园一剧”等红色经典旅游项目,积极举办八路军文化旅游节、八路军文化研讨会等全国性活动,着力培育五大红色文化品牌,组织开展重温入党入团入队誓词、“看一场抗日剧,当一回八路军,打一场游击战”等全民教育实践活动,太行精神成为激发全市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创建全省首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首个“中国曲艺名城”,拥有5个全国文化先进县,三大文化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长治市着眼层层有典型、行行有模范、身边有标杆,连续十年开展市县乡村评好人活动,组织开展“长治好人、上党公仆”“好人物、好家庭、好团队”宣传报道活动,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51人,山西省道德典型97人,市级道德典型2万多名,“好人城市”成为长治新名片,道德典型成为有形正能量、鲜活价值观。重奖年度感动长治人物,25名道德典型当选市级“两代表一委员”,文明单位结对帮扶道德模范,民营企业设立千万元“长治好人爱心基金”,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更加鲜明,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各级干部勇于担当,大力开展“五道五治”和“违建清零”攻坚行动,市容市貌更加亮丽有序,“五道五治”经验全省推广。坚持问题导向,突出为民创建,组织市、区两级240个单位,每天深入263条大街小巷,包街共建文明城市,开展“五小”门店、道路设施、园林绿化、集贸市场等11个专项整治行动,群众反映强烈的18类63项“城市病”迅速解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广泛开展“四关爱、四文明、五贴近”志愿服务活动、文明单位“十带头”引领行动、未成年人“八礼八仪”养成教育实践活动,全民共创共建共享蔚然成风。
长治市着力打造“文明城市群体”,11个县(市)中,已有9个省级文明县城(城市),其中两个被推荐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乡创建一体推进,人民群众共享文明创建成果。扎实推进移风易俗,80%以上的行政村重新修订完善了“一约四会”,300多个市级以上文明村镇全部建成“一墙两榜”,666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成效明显,涌现出省级以上文明村镇105个,占到全省总数的23%。
孝义市:聚焦民生事业提高服务效率
近年来,孝义市城乡文明程度持续提升,去年11月成功当选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成为全省首个县级全国文明城市。
始终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孝义市委每年召开多次创城工作会议,科学确定阶段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常委会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书记、市长担任组长,副书记担任常务副组长,常态化一线督导创建。市文明办把各项指标层层分解到责任单位,并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一年两考,指标权重超过45%。
孝义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文明城市的魂和根本,用优秀文化强化价值自信,大力发扬“艰苦奋斗、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吕梁精神,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弘扬“孝”“义”精神紧密结合起来,用皮影、木偶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千余场文艺巡演,在全市城乡基层广泛进行传播。用最美人物树立精神标杆。开展3届“孝义好人”暨道德模范评选,2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1人入选“中国好人榜”,10人荣获山西省道德模范,数量位居全省县级第一。用志愿服务引领文明风尚。实施“一会、一网、一站、一基金、一品牌”工程,发展志愿服务队伍722支3.75万人,“我为人人”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用良好风尚镌刻文明烙印。扎实开展美丽乡村评选和“传承好家风、争当文明户”评创,核心价值观融入城市景观、生活场景,公益广告驻足可观、抬头可见。
孝义市紧紧围绕人民满意这一创建要求。聚焦教育卫生事业均衡发展,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全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施部署会在我市召开,成为全国10家试点之一。聚焦文化成果普惠于民,启动投资6.25亿元的“文化十馆”建设,“政府买单,群众看戏”等惠民工程得到央视《新闻联播》等栏目深度报道。聚焦生态环境面貌全面改善,建成孝河湿地等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森林覆盖率达32.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5%;连续3年开展城乡环境卫生大整治,荣获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聚焦群众生活品质提升,实施总投资23.82亿元的9大重点项目,极大美化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城市的凝聚力。
孝义市围绕提高政务民生服务效率,建成集行政审批等12大功能于一体的市民服务中心,积极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开通覆盖各领域的“12345”市民热线,行政审批效率提速49.8%。围绕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率先在全省试点运营“智慧食安”食品追溯系统,从核心上解决了食品的“身份证”和“来路明”问题。围绕解决城市管理“老大难”问题,建设5个大规模农贸市场、13个便民市场和35处便民服务点,设置便民公共信息栏251处,有效治理了乱摆摊设点、乱贴小广告等不文明行为。
沁水县郑村镇:培育文明乡风 打造幸福小镇
千年古县、如画沁水。近年来,沁水县郑村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打造“美丽郑村、幸福小镇”为目标,以“德行郑村”建设为载体,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扭在一起抓,走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之路。
“农民口袋富了,更要富脑袋”。郑村镇坚持在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下功夫,形成了家风带民风、民风带村风、村风带镇风、镇风促发展的良好风尚,县级以上文明村庄达到55%。弘扬优良家风,持续深入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党员干部带头,群众踊跃参与,去年评选表彰星级文明户1210户,文明家庭260户。打造良善民风,每年开展“郑村好人”系列活动,评选表彰身边好人与新乡贤120余名。树立文明乡风,常年开展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乡风文明实践活动,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牌320余处、建成文化长廊5公里,开办了“启明星”国学大讲堂,成立湘峪古城等景区讲解员志愿服务站,建立32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
郑村镇始终坚持生态宜居理念,以煤为基,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新型城镇化、全域旅游、生态农业三业并举,实现了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升级。呵护绿水青山,持续推进全镇20个村庄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工作,将生态宜居写入村规民约,投入3200余万元初步建成了镇、村两级的垃圾、污水处理体系,改造户厕643个,治理垃圾坡37处,建成垃圾中转站4个,治理河道3240米,通道绿化22公里。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开展荒山绿化行动,森林覆盖率达到42%;引进东方园林资金10个亿,以建设湘峪“三都古城”5A级景区为龙头,实现美丽环境与美丽经济的共建共赢。
生态产业富起来,郑村镇坚持以煤为基融合经营、绿色发展成效明显,去年社会生产总值达到26.43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13.82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52元。文化生活乐起来,镇里设有文化站,村村建有文化活动中心、文体广场、农家书屋,24支文艺队伍和330余位农村文化能人活跃乡间。人居环境美起来,4村8庄886户移民喜迁新居,11村3980户全部用上了煤层气。投资3700余万元分别建设了以休闲娱乐、养生养身、门诊治疗等为主要内容的养生养老苑和礼乐堂,即将投入使用。投资2684万元,以“三环三沿”(环镇区、环村、环景点,沿路、沿河、沿沟)为重点,以“拆、清、治、整、建”为抓手,举全镇之力,开展“碧水蓝天”行动,营造群众生活的优美环境。
本报记者 李炼 陈俊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