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内页。
本报3月21日热线消息(记者 李吉毅 通讯员 陈马利 焦宇)3月20日上午,阳城县的梁先生向人们展示了家中收藏的一套清道光七年(1827年)重刊的《康熙字典》。虽然这套古书已有191年历史,但仍保存完好。《康熙字典》是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是中国收录汉字最多的古代字典。《康熙字典》是清朝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等30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该书的编撰工作始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成书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历时六年完成。字典采用214个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全书分为十二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汉字47000多个。
清道光七年,著名学者王引之奉旨校勘《康熙字典》出版,用时四年,订正了书中错误2588条。梁先生手中的这套《康熙字典》应当就是那时官方修订的版本。这套字典五卷30册,保存完好。
梁先生介绍,这套《康熙字典》并非自己原有收藏,而是亲家转赠保存的。“女儿去年腊月嫁到了湖北十堰。”梁先生说,他们全家前去参加婚礼时,女婿的父亲拿出这套字典,是家中祖辈所传之物,“亲家说,这套祖传的《康熙字典》放在阳城保管,应当更有价值。”阳城县文物博物馆馆长李学东表示:“在阳城,像这样保存完整和完好的《康熙字典》还没有发现过。”他说,从自己多年工作经验来看,梁先生收藏的这套字典确实是清道光七年的官方修订版,有着很高的学术研究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