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壁古堡景区用传统的开城门仪式迎接远道而来的游客。 本报首席记者 栗美霞 摄
近年来,我省在构建旅游大发展格局中,深度推进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铁路等多业融合。可以说,不断丰富的旅游产品业态,使我省各地正实现从乡村变“乐园”、古镇变“景区”、农民变“商人”的华丽转变。
旅游+农业:促乡村旅游提质增效
近年来,运城市充分发挥当地特有的农耕文明优势和良好的自然禀赋优势,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日前举行的2018“古中国·大运城”美丽乡村百花节期间,各地游客在尽情观赏万亩花海时,还可以就近去采摘农产品、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买土特产等,田园花香和农耕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旺盛的乡村旅游人气,是对山西农旅相融的最好诠释。
百花节期间,从运城市各县推出的路线图中不难发现,今年的乡村旅游服务更细致更周到,从哪条路走,中途在哪儿可以吃饭,晚上在哪儿可以住宿……导航式的服务满足了游客的不同需求。
更值得一提的是,百花节期间,不仅穿插了与花海交相辉映的情景剧、地方戏,还增加了农资交易、农技推广、果商签约等多种项目,让农民在家门口也能有更多获得感。
“我们就是要利用这次活动,以花为媒、以节会友,充分展示美丽乡村新风貌,展现全域旅游新内涵,推介百花运城新形象,吸引八方游客来运城赏花看景、休闲娱乐,聚集四海客商投资兴业,促进经济繁荣,带动乡村振兴。”运城市旅发委相关负责人说。
运城市是我省农业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全省各地正以“美丽乡村”为载体,积极探索“民俗+美食”“生态+休闲”“观光+田园”等多样化的旅游模式,进一步丰富山西旅游特色产品。
旅游+文化:景区焕发出无限生机
清明节期间,张壁古堡景区在打造的“清明寒食风情一条街”内,推出了投壶、打弹弓、骑马放鹰等25项极具鲜明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
在张壁古堡,军事、星象、宗教、民俗、农耕等多种文化交融积淀。多年来,景区始终坚持突出古军堡、复兴古村落、营造原生态的总体思路,累计投资近4亿元,新建了张壁社区,加大文化发掘、文物修缮、基础建设力度,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恢复古堡原始风貌。
去年9月,网络综艺真人秀《爸爸去哪儿》在古堡拍摄,让神秘的古堡走进全国观众的视野。据统计,春节期间,景区推出的“张壁古堡地道中国年”活动,18天累计接待游客22.22万人次,创历史新高,也让越来越多的游客了解了景区,这座古老的城堡也重新焕发了生机。
同样,近年来,绵山风景区不断推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让游客深层次领略寒食文化的独特内涵。连续举办十一届的寒食清明文化活动,更是扩大了绵山风景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旅游+铁路:深耕全域旅游效应渐显
4月4日上午8时13分,首趟载着800名游客的旅游专列缓缓驶入大同火车站,这标志着我省拉开了2018年百列旅游专列入晋游的序幕,开启了“旅游+铁路”山西全域旅游新篇章。
据了解,该旅游专列从成都发车,800名乘客全部由四川游客组成。该旅游专列在大同停留两天,将参观九龙壁、华严寺、云冈石窟等景区,随后经太原驶出山西。
今年,省旅发委与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引进100趟以上入晋旅游专列,拉动山西旅游业及相关行业全面发展。据介绍,大西高铁与石太客运专线、京广线、太中银铁路等骨干线路紧密衔接,形成了全国各地通往山西的快速客运网络,体现出铁路旅游夜行昼游、一线多游、快旅慢游、性价比高的特点和优势。
“高铁的迅猛发展就是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把握发展机遇,践行‘大旅游’‘大交通’‘旅游+铁路’发展理念,共同推动山西旅游业大发展。”省旅发委主任盛佃清说。
与此同时,我省也在大力推进旅游+研学、旅游+体育、旅游+康养等融合,努力实现产品业态的突破,切实构建起山西旅游新业态体系,不断续写“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的新篇章。
本报首席记者 栗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