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西新闻

融入生活 非遗焕发活力

时间:2018-04-12

太原市文化局局长姚晓蓉致辞。

大会研讨。

首批专家领聘书。

首届山西太原非遗传承与现代商业模式融合发展研讨会成功举办

如何助推省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助推文化产业发展?4月11日,由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迎泽区文化局、三晋都市报社共同举办的“首届山西太原非遗传承与现代商业模式融合发展研讨会”在并举办,此次研讨会不仅是省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一次大聚会,更是一次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模式融合发展的推动会。

研讨会吸引了企业家、设计师、营销专家、购物达人、媒体等社会各界专业人士,大家从太原市非遗的发展历程谈过去、分析非遗发展面临的问题谈现状、引入互联网思维和机械化谈未来,多角度探讨非遗传承与现代商业模式融合发展的切入点,其中山西天墨文创科技有限公司的“非遗文创产品跨界设计营销”、山西千万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微谷中国小镇及非遗文化产业园”、山西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有限公司的“三晋非遗特色文化数据库”,以及三晋都市报非遗项目的“‘晋门醉’非遗文化体验基地”等项目的创新化发展实践,作为资源整合的有效探索模式,成了参会专家们的热点话题。

故土留根

有太多成果值得书写

太原作为山西省文化的聚集地,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目前拥有国家级非遗17项,省级非遗83项,市级非遗135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4名(已故1人),省级57人,市级141人。其中传统工艺项目,包括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就占了一半。传承人在传授手艺的同时,也传递了耐心、专注、坚持的工匠精神。太原市迎泽区作为一个老城区,孕育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苏氏琉璃、戏剧头盔、恒义诚甜食、刻瓷、面塑、玉雕等在业内都有较大影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葛原生被选送为“大国文化工匠”,乾和祥茶庄纳入了“万里茶路”申报世界非遗项目,以孟家井绞胎瓷为引领的“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使得故土留根、文脉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承载者的活态传承的文化遗产。传承人一手托着历史,一手连着未来,处于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中心位置。正是在传承人世世代代的赓续守护、传承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历经千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迎泽区文化局局长丁永爱对非遗文化有着更深的解读。

在此次研讨会上,太原市迎泽区文化局公布了2018年新一批入围的非遗项目名录,并宣布成立太原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智库,为首批专家代表颁发了证书。为扎实推进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完善项目评审制度、发挥专家咨询决策作用,太原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智库公开向社会征集专家团。首批专家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嗣新副主席、太原科技大学美学博士生导师刘斌教授、山西省社科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研发部主任侯晓斌以及山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建伟等,涉及文化、教育、商业、信息等各个行业。太原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智库的建立,将有效促进太原市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以及非遗发展新理念、新模式、新经验的探索。

“见人见物见生活”是本次研讨会的核心理念,也是非遗保护的核心精神,研讨会上的另一成果展示,是一部口述历史。记录太原文化工匠的敬业精神、讲述太原文化工匠的感人事迹,由太原市非遗保护中心邀请太原市作家协会的作家共同创作的图书《文化工匠》,也在研讨会上与大家见面。经过一年的收集、整理、采访,太原市作家协会的优秀作家深入一线,与代表性传承人一对一交流,记录了传承人学艺以来的酸甜苦辣,讲述师傅们传授技艺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生动再现了传承人祖祖辈辈践行着不忘初心、精益求精的工匠理念。《文化工匠》为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传承与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探索未来

政府、企业、媒体形成合力

如何促进非遗更好地保护传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是研讨会的主题。如何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让非遗焕发新的活力,不仅需要非遗传承人的始终如一的工匠精神,还需要政府、企业、媒体的合力。

“传统手工艺承载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生活与情感,折射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的传统手工艺,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以及不同程度的生存考验。”太原市文化局局长姚晓蓉在研讨会上分析了当前传统手工艺从业者面临的困境,“一方面,机器大生产的冲击、生存空间的改变、盲目追求高新技术等因素,使得与非遗相关的传统手工艺被忽视,导致手工艺品逐渐被工业产品取代;另一方面,传统手工艺对艺术家的技术要求高,制作周期长,经济效益低,使得传统手工艺从业者锐减。当前,传统手工艺从业者老龄化严重,新生代人才不足,许多传统手工艺处于后继乏人的濒危状态。在一系列的严峻考验面前,我们需要冷静思考,如何从根本上保护传统手工艺,使其与现代社会接轨,扩大受众范围。”

在这方面,迎泽区政府介绍了“服务先行、宣传引导、产业发展”的思路和理念,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劲松介绍,“商文旅”融合发展是迎泽区多年的战略定位之一,“既要保护好又要活起来,发挥非遗的文化价值和教育熏陶功能,迎泽区广泛开展了非遗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2018年元宵节,我们结合群众性文化活动,连续多日在南宫广场大屏滚动播出迎泽非遗宣传片,举办非遗展示展演,走近群众、融入生活,沉淀于人们心中的文化记忆在现实中呈现,参观人数累计达到7万多人次。同时,发挥省会城市中心城区地理位置优越、人才储备充足、文化氛围浓郁、文化单位众多的优势,积极引导优秀企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非遗文化产业,搭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载体和平台。鼓励支持企业凝练特色、研发精品、打造品牌,‘微谷中国山西非遗文化产业园’被列入今年全区重点项目。”

在探索媒体资源助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尝试上,三晋都市报社社长杨改民介绍,“近年来,三晋都市报社主动担当主流新闻媒体宣传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的重任,积极探索‘媒体+’的合作发展模式,开辟了《非遗周刊》、“非遗匠人面对面”专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品牌公信力、权威性、影响力的综合优势,为合作单位提供政策信息、创意策划、资源整合、市场开发、宣传报道等多方面的帮助,实现互利共赢。先后组织了晋韵楼非遗面食技艺体验、非遗匠人面对面——郭喜梅大漆专场、清徐炼白葡萄酒100人非遗游学、王博太原面塑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宣传山西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与山西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有限公司进行了深度沟通并达成了合作协议,双方通过‘中国知网’这一平台,共同建设旨在宣传推广山西非遗项目的‘三晋非遗特色文化数据库’。通过千万亿非遗文化产业园、三晋非遗特色文化数据库两个项目的运作,初步搭建了线上线下的推广非遗平台,发挥了新闻媒体整合资源的强大实力。宣传山西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是三晋都市报今后的重要工作。”

研讨会上,非遗传承人交流彼此的技艺,也分享发展中的困惑,来自现代企业的创意策划、设计营销、宣传推广、资本运作等现场展示,让传承人们对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有了新的认识,“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让非遗焕发新的活力”正一点点融入传统文化的传承中。

本报记者 薛莹/文 冯亚博/图

  • 上一篇:创新发展 专家出谋划策
  • 下一篇:祭出新举措 筑牢治污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