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西新闻

米兰设计周上讲述《山西故事》

时间:2018-04-23

太原师范学院原创品牌《山西故事》在米兰设计周中展出。.

具有浓郁山西风情的作品吸引了不少参观者。

米兰,世界时尚之都。

米兰设计周,全球设计界的“奥斯卡”盛会。

每年四月,有超过30万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巨擘、专业人士、设计新锐和爱好者齐聚这里。

2018年的米兰设计周不再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时尚界名词,咱山西也有设计作品登上了米兰设计周。

4月17日,2018年意大利米兰设计周正式开展。在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进行的“2018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上,有一组名为《山西故事》的原创设计作品,来自太原师范学院设计系。

皮影、平阳木版年画、黎侯虎等山西传统文化为元素设计制成的丝巾作品和纯手工制作的左权将军虎头帽。在这个汇集了全球顶级设计理念与顶级设计成果展的盛会上,一条薄薄的丝巾是如何将“山西故事”带向世界顶级设计界的呢。4月17日晚,记者采访了太原师范学院设计系的马婷婷老师,《山西故事》品牌的主创设计者。

《山西故事》摘得大奖受邀参加米兰设计周

“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是米兰设计周组委会、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举办的高校设计创新实践竞赛与展示交流系列活动内容之一。本次展览共收到包括中国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全国200多所艺术高校的三千余件投稿作品。太原师范学院设计系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师马婷婷的原创品牌《山西故事》从大赛中脱颖而出,荣膺此次大赛的最高奖——学院奖。该品牌更是被组委会评定为“代表中国设计特色作品”,受邀参加2018年的米兰设计周。

“那边负责展览的老师传回消息说,《山西故事》展示的位置处于米兰理工大学展览区的中心位置,挺醒目的,而且一般展览都是通过图片方式展示,咱们的这套设计作品是实物展示。”马婷婷将现场传回的照片展示给记者看。

米兰设计周有两大展区,一个是外展,一个是家具展。外展分布在米兰全城。《山西故事》展品展览的区域在米兰外展八大区域中的博威萨区,这一展区的荣誉策展人是米兰理工大学(米兰理工大学的艺术设计专业目前全球排第五位)POLIDESIGN学院副院长LUCA FOIS教授,目前他正计划将博威萨区规划成为一个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设计与创意中心。”虽然未能到展览现场,但是马婷婷通过活动组织方了解了一些米兰展览现场的情况。

将传统文化带入课堂 把山西元素融入设计

“2014年,我从北京服装学院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太原师范学院设计系任教。第一次当老师,代第一届学生,情感上和付出上总是有点不太一样,工作特别有激情。”马婷婷边笑边说:“我以前对传统文化是不了解的,2007年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学习的内容还是以西方的设计理念为主。当时,老师就让我们看大牌、学大牌,那些国际名牌都是西方的品牌,当时天天看,天天听,包括调研都是以国际化的品牌为主,理念里就认为那些国际知名品牌才是时尚,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的内容大概只有《中国服装史》这门课程。后来,受到学校服务地方建设、设计系注重挖掘山西地域文化与市场对接等理念的影响,并且看到同事们都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而且颇有成效,渐渐使我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深入其中之后,她不断探索将传统的东西以实践的方式加入到学生的课程中。“当你关注传统文化之后,自然而然就能发现它的美,对这种美的感悟是流淌在自己血液里的。”

“我们不是要学古做古。”马婷婷说,在对传统文化的运用上,不是粗暴的拿来主义,而是要结合西方设计理念和方法,把它和中国的传统元素结合起来,用西方的设计手法设计出具有传统文化神韵的东西,才能被现代人接受和喜爱。抱着这样的理念,马婷婷经常将一些传统文化,以及具有山西元素的设计带到学生的课堂练习中,让学生们进行创作。《山西故事》品牌便是马婷婷带领吴经安、孙晋安、武昱伸、裴红萍、乔娜等几位同学一同创立的原创服装与服饰设计品牌。这一系列作品的出炉,不仅仅是课堂上的构思,还是大家走近山西非遗文化传承人,动手参与非遗产品制作之后的成果。

走访非遗传承人 学习堆锦刺绣传统技艺

“没有眼界就没有境界。”

通过暑期艺术考察,马婷婷带着15级服装与服饰设计班的学生选择了山西路线,考察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初有同学觉得这条考察线路不带劲,觉得我家就是山西的,生于斯,长于斯,这考察没啥意思。但是,一趟走访考察结束之后,大家都觉得收获特别大。”

那次我们参观了长治堆锦博物馆、高平刺绣以及黎侯虎等山西非遗项目,学生们分两拨学习堆锦和刺绣工艺。学习堆锦工艺的学生从一开始的脱模入手,到剪、包、堆、喷色、装裱……从头到尾学习了整个过程。学习刺绣的同学,自己绣制钱包,还有的买了一些素色的棉麻衣服自己动手在上面绣图案。

“学生们学得真是非常认真。现在人们对手机有很强的依赖症,很多时候上课无聊时,都忍不住要拿出来看几次才能把一节课上完。可是在动手学习制作堆锦、刺绣时,大家相互配合,团体合作,都特别投入。手机的问题根本不需要强调,也都顾不上了,全部都埋头学习如何制作。当时做完堆锦作品时,有一个小细节特别有趣,成品装裱是要装在一个玻璃框里,我就看到一群学生围着那块玻璃板,上下左右瞧得那叫个仔细,有一点点不干净的地方,都不放过。”马婷婷对大家认真的态度特别满意,也深深感觉到传统文化有一种魅力吸引着学生。

艺术考察中,学生们不仅仅是对山西的非遗项目有了亲身感受,在与非遗传承人的接触中,也得到了一些人生的启发。“一些非遗项目的技艺曾经很多人都会,但是在这些民间艺术不被重视,又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时候,很多人都放弃了,只有那些对这门手艺深深热爱的人才坚持到了今天。这次考察之后,真的有好几个学生对这些传统艺术有了热爱,学习传统文化变成了主动行为。”这是让马婷婷更为开心的收获。

老师留的课堂作业 变身原创品牌设计

说起《山西故事》品牌的诞生,马婷婷说,“《山西故事》丝巾作品是我留给学生们的课堂作业。当时给学生们讲《服装材料学》,这是一门研究服装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等有关知识的课程,理论性很强,特别枯燥,里面还涉及服装材料的强度系数、耐燃性等这类型带有化学知识的理论课程。讲这门课之前,我就开始发愁,特别担心课堂上学生们一脸‘老师在说啥’的表情。于是,在面料纺织品图案设计这个环节中,我给大家布置作业,要求设计中要有山西传统文化元素,以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其实也就是要增加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设计的作业出来之后,马婷婷感觉还不错,从中挑选了十多个设计作品,帮助学生继续修改,不断在构图上、细节上给予指导,要求做到更为精致,就这样十几幅带着浓浓山西味道的设计图稿就出来了。随后学校又联系了印染厂家将这些作品转化为成品,作业就算是圆满完成了。

设计图变成丝巾成品后,已经临近期末考试,学生们忙着准备考试,马婷婷琢磨着把这些作品放到网上,让市场做个检验。于是她开始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了一些丝巾图片,当起了“微商”。没想到,买的人还不少,北京、上海、广州的同学、朋友纷纷订购。马婷婷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学生们,学生们特别惊讶,做作业从来都是“应付”老师的,竟然还能受到市场如此认可?“我其实就是想鼓励学生们,调动他们更多学习热情。”马婷婷的举措很快得到设计系领导和其他老师的支持,也纷纷帮着在朋友圈发布丝巾作品,很快就又订出去几十条。这些具有山西元素,有特色的作品特别受到关注。

这些作品的市场价值逐渐显现引发了设计系领导的持续关注,建议对其进行品牌化运作。于是,马婷婷开始跟学生设计包装、设计Vi视觉识别系统、定制商标贴等一系列品牌化工作。“当时在给这组作品起名字时,就想起了小时候学画画,老师总是给出一些童谣或者民谚之类的,就像老奶奶坐在炕头讲故事,于是就想到了‘山西故事’,就给这些作品起了这个名字。”最终,《山西故事》完美成型。

“我的好多朋友,尤其是外地朋友都说我们的丝巾定价太低了。不过,最初做这些只是为了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并不是一个商业化的考虑。”《山西故事》品牌化之后,马婷婷在生活中对任何有传统元素的地方都特别留意,而且对山西元素的解读已经不拘泥于某些课程。

太原师范学院设计系主任郝巍东教授说:“太原,一个内陆城市;米兰,一座世界设计殿堂。我们用承载自己文化的作品登上了世界设计殿堂,确实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对学生、对老师都是莫大的鼓励。设计系一贯重视对山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工艺美术项目的考察,山西历史文化深厚,五千年不曾间断的文明史中,沉淀了大量丰富的艺术形式和作品,是一座文化富矿,是艺术宝库,值得挖掘的东西真是太多了。如何将这些文化用现代元素解读,得到时代的认可,是从事设计工作和教育者的责任。以前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山西故事》品牌能从课堂走向米兰设计周,就是对文化自信的最好解读。这让我们更加有信心,更加有动力。今后我们一定会把《山西故事》‘讲’得更好。‘中国设计走出去’是中国新一代设计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盼。”

本报记者 李雅丽

  • 上一篇:省生产力学会今年工作有看头
  • 下一篇:150名导游PK如何说咱家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