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西新闻

《一个不落》山西电影创作的一次大胆探索

时间:2018-04-25

《一个不落》剧照。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基于这样的认识,近日由长治市委宣传部、长治扶贫开发中心、武乡县委县政府、山西电影制片厂、山西向红影视公司联合摄制的山西首部扶贫题材电影《一个不落》进行了一次大胆探索,让刚刚脱贫的农民来演一部农民脱贫的电影。这在我国电影艺术创作中尚无先例。

日前,这部电影在山西武乡县上司乡岭头村电影拍摄地进行了全国农民首映礼。由于启用当地讲着原汁原味方言的村民做演员,最大限度展现了当地扶贫工作的现实情况,充满了乡野的原生态气息,影片给观众带来了强大的视觉冲击感和亲切感,引发国内多家主流媒体关注,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更是以“以新思想引领未来”对影片进行了重点报道。

全国第一部由脱贫农民演农民脱贫的电影

2017年6月1日,由著名导演郭啸执导的电影《一个不落》在长治市武乡县上司乡岭头村开机。2018年3月9日,又在岭头村举行了全国农民首映礼。这部电影取材于长治市众多扶贫干部真实感人的事迹,并由当地的脱贫农民担任主演,是全国第一部由脱贫农民演农民脱贫故事的电影。

该片以返乡青年张帆的视角讲述了以李向东为首的驻村扶贫帮扶工作队进入梨花村后,依靠党员、群众解决土地遗留问题、家族矛盾以及精准扶贫,终于使梨花村成功脱贫的故事。电影在礼赞扶贫工作队干部的同时,也真切地呈现了贫困农村的自然风貌、社会地理、农民生存样态以及情感诉求。

电影一开篇,返乡青年张帆的画外音就为观众展示了梨花村触目惊心的物质匮乏场面:养牛羊的却基本没吃过肉,衣服好多年没添过一件,打光棍者居多,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乡村一派荒凉景象。随着李向东带领的扶贫工作队的进驻,一系列农村社会问题相继进入观众眼帘:村“两委”涣散、村干部腐败、土地被私自廉价租让;光棍狗蛋偷窥妇女上厕所;李二狗以上访的名义混吃混喝为生;因祸致残及残疾家庭食不果腹;因赡养老人兄弟反目;考上大学的学生交不起学费等等。电影以真实的影像揭示了贫困农村农民极度匮乏的生活样态及精神状态。面对贫困,李向东带领的扶贫工作队召开扶贫动员大会,走家访户与农民倾心交谈、确立精准扶贫政策、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开荒种植高附加值经济作物,举办梨花村红色旅游节,依托上市公司建立有机小米基地,创设微商销售路径。这些“变输血为造血”的扶贫措施,让梨花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影片创新之处,也是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大胆启用非专业演员,即拍摄地武乡县岭头村的村民担任主演。说起这个别出心裁的创意,导演郭啸说:“人民需要艺术,人民更需要来自真实,能与他们血脉相通的艺术。创作一部片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来武乡县岭头村之前没想过会在这里拍片,但在进入岭头村一个小时后就决定要给这里的人们拍一部电影,并且就让这些朴实的农民当演员。那一张张经历了无尽沧桑仍然保持微笑的高原红的脸,那一双双粗糙的手,重要的是他们质朴的微笑,让我感动。这些村民都是在精准扶贫政策下脱贫的农民,他们的真实演绎最有话语权。”

的确,据记者了解,电影拍摄地武乡县岭头村曾经是十里八乡有名的贫困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到来后,帮助当地村民打造“晋皇”小米品牌;创立微商销售模式,将曾经滞销的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建立光伏项目,帮助岭头村在2016年实现了整村脱贫。当地村民对此深有感触,也最有话语权。

电影以纪实化民俗化的风格征服观众

电影基本上以纪实化的风格征服观众,其中大部分场景都以真实事件为原型,除一两个专业演员外,参演者基本上都是当地群众,让农民上演自己的故事。同时,电影也不乏唯美诗意的展现。譬如,李向东走访因车祸致残的家庭张满堂家的场面,镜头在残疾人张满堂之子忧伤地望着远方的眼睛与院里晾衣服的绳子上挂的鸟笼及远方的蓝天、沟壑交相展现,以象征化的手法揭示了其渴望摆脱病魔、创造幸福生活的内心诉求,张帆遥望“大头”在草地着一身红装练习舞蹈的场景等等,都为电影叙事埋下了伏笔并涂抹上了一丝亮色。

民俗化风格是这部电影的又一特色。与电影扶贫题材及脱贫致富的主旨相一致,电影画面颜色以土黄色为主,如土黄色的土地、搪瓷大碗、碌碡、简陋的窑洞、砖墙、石壁与石桌。“土黄色”一方面象征着农村的贫困,另一方面也氤氲着温情的气息。直到农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时,才出现绿色的草木与庄稼、蓝色的天、白色的云及漫山遍野绚丽的梨花。演员服饰没有经过专业化挑选,与当地农民朴素的着装相一致,如老旧的红色布腰带、廉价而结实的迷彩服以及浅绿色胶底鞋。人物对话大多也是当地方言,如“抿圪斗”“拉拉话”“不歪”“牛哄哄”“瞎胡球闹”。方言的运用不仅制造了电影的真实幻象、“陌生化”后的凝视效果,也增强了观众的“带入”感。为了营造一种压抑感及更好地展现当地沟壑纵横的地理风貌,电影拍摄也采取了适当的高屋俯视视角。

为了给观众呈现出这种别样的风格,摄制组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据郭啸介绍,本片最大的难度是演员。他说:“本色出演、非职业演员这个名词大家很熟悉,但非职业演员主演拍的片子大多都是以失败告终的。非职业演员的表演掌控不好拍出来就是四个字,惨不忍睹。表演是一门专门的艺术,电影对演员的要求更高。一个演员要演好一个农民,首先,要明白自己是一个演员,但要忘记自己是在演,而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农民,这是一个演员应该有的素养。而本片的农民就是农民,把农民变成演农民的演员,这对我和演员及剧组的工作人员是个很大的挑战。在演员的选择上,本片基本上用像谁是谁的原则,农民演员对自己演的人物不陌生才能有感觉。其次,我们给农民演员营造一个宽松无拘束的氛围,这特别关键。我告诉剧组全体人员,所有人都不能打扰农民的表演,一切拍摄以他们为中心,这个戏连剧照师都没请,就是为了不让演员有紧张感。所有非职业演员不让看到完整的剧本,每人一天一张纸,只要在规定情境内就让他们折腾。但我们的农民演员很伟大,大家演得很投入,却没有一个人跳出戏,这是当下很多专业演员没有的品质。”

正是摄制组的用心,让呈现在大众面前的影片不仅没有失败,反而相当精彩,真实的力量给观众以强大的视觉冲击感和亲切感,也为我省扶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专家认为影片在艺术领域是种新的突破和成功尝试

电影《一个不落》观摩研讨会日前在长治市举办。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杨占平,山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兼秘书长杨志刚,山西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段惠芳,省政府政策研究室农村处处长和玲霞等专家学者30余人出席了观摩研讨会。

与会的省内外专家学者对电影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并一致认为该影片直面现实,引发观影者共鸣,影片在艺术领域是种新的突破和成功尝试。这部影片真实、鲜活、生动地讲述了一个扶贫故事,在当前现实社会背景下很有意义。

杨占平(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个不落》是一部触动灵魂打动人心的电影,电影扣人心弦体现扶贫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能让人产生共鸣。人物形象塑造鲜明,农民形象的本色出演是本片亮点,如果用职业演员表演,不一定能真切演出自己。做自己的事,表达自己的真性情,这体现了作品有理有据。本电影不靠形式,不靠冲击力。小成本表达大主题,有内涵,贴近扶贫主题主旨,非浪漫更显真实。电影里的农民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和特点。这是真实生活“流出的语言”,是老百姓自己的语言,文艺作品不能成为描述语言,所以电影中人物就应该这样说话,这是艺术的语言。电影是成功的,郭啸导演有文学和新闻基础,有艺术和审美追求,电影作品就是要做成“老百姓喜欢看,专家认同”。

杨志刚(山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本片充分表达了十九大后在扶贫工作大背景下,山西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政治使命和艺术追求,郭啸导演有才华更有电影情怀,当代很多编剧缺失情怀,作品有数量没质量。主旋律电影第一就是让老百姓喜欢看,第二一定要插上艺术的翅膀。《一个不落》这个片子不仅接地气,还冒着热气,这是近些年难得的一部好片子。

刘波(影视评论家):《一个不落》是一部有鲜明特色的影片。其中演员和语言是两大特点。除了男一号,其余都是群众,没有职业演员。看过这部影片后,让我产生怀疑:他们不是普通农民吧?是县剧团的演员吗?起码也是参与过多部影视剧拍摄的“职业群演”吧。但实际上他们都是平生第一次拍电影,第一次当演员,有的甚至从没走进过电影院。从所谓演技来看,这些非职业演员根本谈不上演技,也可以说不需要他们的演技,但却真实朴素地把农民的形象呈现在了观众面前。当然,这与导演对演员的选定特别是对现场把控分不开,展现了导演非凡的功底。

郝首阳(山西省电影电视剧审查委员会成员、影视评论家):本片关注时代主题,贴近生活、贴近现实,以艺术引领,以纪实风格,环环紧扣,以现实问题为抓手,反映“乡土乡音”。电影直面扶贫工作的艰难问题,给人以启迪,产生共识,摒弃说教,从生活矛盾中层层推进,“过生日”“送辣椒”很多细节上处理得很感人,本片思想艺术上达到一定高度。

和玲霞(山西省政府政策研究室农村处处长):影片的本土语言运用体现了山西的乡音,彰显了山西劳动人民的智慧。影片围绕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扶事迹,创作出一个全新题材,具有极强教育意义。

段惠芳(山西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电影电视剧审查委员会成员):这是一部特别有味道的电影,农民本色出演是亮点,导演选择演员精准,农民的真情实感扑面而来,真正体现出农民在脱贫工作中的获得感,这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片子。

本报记者孙蕊

  • 上一篇:中国武术(山西)云平台启动
  • 下一篇:食品“三小” 门槛低了监管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