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多数的人来说,18年,是一个绽放青春,放飞梦想的最佳时间段,我亦如是。在我18年的新闻职业生涯中,曾经每一次采访路上的奔波徘徊,每一次电脑前的绞尽脑汁,都如昨天一样清晰;曾经刊发的每一篇报道,都伴着一份散发着墨香的彩艳报纸在脑海呈现,恍若一个活泼泼就在眼前、一伸手就可触及的初恋。18年特稿记者生涯里,虽然更多是挖掘真相、直面丑陋的斗争,其中也曾有我一心向往的诗和远方,有赠人玫瑰留下的余香。当然,也有无法弥补的遗憾。
收到为报社18岁庆生约稿,要求推介曾经报道过的人物的稿件任务,我的脑海里立即出现了一张年轻的面孔。我清晰地记起,6年前那个春天,我穿着一件略微显大的黑色皮衣,沿着乱石铺就的陡峭坡路,找到这个有着一张清爽美丽面孔的20岁女孩时,她正困在轮椅中,试图用文字,敲开人生的另一扇门。
采访李璐,其实源于网络上一句短短的留言。
那天,我在网上寻找采访线索。在某电视台留言版里,看到了李璐很早以前留下的信息,简单地说明了自己身残志坚,正设法用文字改变命运的现状。通过留言中留下的联系方式,我辗转找到了她,并在她位于县城高处的家中采访了她。我记得,那时刚过三八妇女节,李璐首次通过文字赚到了50元钱,为深爱的母亲购买了一支口红。
2012年3月19日,三晋都市报刊发我采写的特稿《柳林轮椅女孩的作家梦:无法摆脱宿命,那么就去拼命》。3年后,我收到她的微信,希望我为她新书写序。2015年底,她的新书《女孩,你要好好爱自己》正式出版,一年后,她的另一本书《亲爱的小孩,今天有没有哭》上市售卖。现在,她已成为一个知名作家。
这个曾经用“小璐仔”的笔名,16岁时发表16万字言情小说的女孩,换了一个笔名:林深之。在她的新浪博客一篇《你好,林深之》的文章里,她写道:“改笔名‘林深之’,没有别的原因,之前用过许多笔名,唯有这个看得舒服自在,故此决定长用下去。”
林深之小姐出场很大牌,第一篇影评就发在《南方周末》,第二篇文章发表在《女报》上。
林深之初体验很多。第一次有读者手动将杂志的文章打在网上分享,第一次句子被摘录,第一次超过五家媒体转载文章。每个小方向组成了一个大目标,一步步进步,但不强求自己。
那个小女孩始终要长大,独自面对世间路。从前把自己逼得太紧,不快乐,而今,林深之学会的第一课是心若止水。
2012年春天,是李璐第一次接受媒体的采访。之后,更多的媒体通过我的报道关注到她,她顺利加入了各级作协,并为一些杂志报纸写专栏,出书。看着自己采访过的新闻人物一步步成长,那种心理很微妙。其实,对于稿件题目中使用“轮椅女孩”这四个字,我一直心怀忐忑,因为报纸拿到手里的那一刻,我突然想到,对于一个6岁就遭遇截瘫的女孩,轮椅女孩这样的表述是否太过残忍。但这样的遗憾终归无法弥补。
2018年春节的前几天,我的一位好友兼新闻同行在电话里告诉我,他正在通过QQ采访李璐。对方告诉他,在她的成长路上,最感激的人是我。那一刻,我惭愧得无以言表。于我而言,也许,那个轮椅女孩的作家梦,以及她和她的家人面临的现实问题,只是一个新闻线索,只是完成采访任务的一堆铅字,是我在这个世界里供职谋生的手段,但它的力量,也许真的可以影响和改变一个人、一家人。
是啊,无论是手留余香的欣慰,还是缺陷难补的遗憾,抑或是舆论监督的力量,是这份报纸,让我这个普通记者手中的文字充满了力量与尊严。谢谢,风华正茂的你!
本报记者 张海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