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成本高企带来的种种压力,山西本土的制造企业开始尝试寻找突围路径。 (资料图片)
“想要装修就赶紧吧,环保税开征了,装修价格肯定还要上涨呢。”随着装修旺季的到来,走进建材家装市场的消费者越来越多了。不过,许多消费者随后也发现,今年的装修市场可谓“涨”声一片——与近年同期相比,省城太原的装修市场涨幅已近10%,甚至有业内人士推测到今年底涨价将近20%。记者了解到,不仅是装修材料,从生产电脑用的PCB上游材料,到纺织用的染料等,种种原材料都好像进入一波上行通道。面对成本高企带来的种种压力,山西本土的企业也开始尝试在困境中寻找突围路径。
装修价格飙涨
“由于不急着入住,房子就空着没装修。现在一看,价格真是涨了不少啊。”在太原某汽车4S店工作的李先生去年年初在太原市长风东街附近买了一套房子,由于本来就有住的地方,他就没急着把装修事项提上日程。“今年看到一同拿钥匙的邻居已经入住了,就想开始装修吧,结果发现建材、人工、家具全部涨价,我算了算装修成本增加了一万多近两万。”李先生有些懊恼去年有意向的时候没有签订装修合同,之前谈好的优惠价格都不复存在了。
李先生的感觉在不少建材和家居市场都得到了印证。
“环保税开征,今年建材价格都涨了,我们也没办法。”在太原三给街某家装饰建材市场内,一位品牌地砖专营店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保护环境肯定是好事,但因为环保税开征,装修材料成本就会跟着上涨,成本上涨又影响到零售,价格上涨至少10%以上。涨价已成趋势,要装修的还是早点定吧!”
“你看这款马桶,年前的时候3000元就可以拿走,但现在就到了3800元,客户再后悔也没办法了,进货价就涨了这么多,我们的销售价也只能跟着涨。”另一位卫浴品牌的销售员这样告诉记者。
采访中记者获悉,从2017年的史上最严限载令到今年的环保税,都成为加速家装成本上涨的重要因素。记者随后又走访了两家装饰城发现,由于目前正处于装修旺季,市场上建材原料供不应求,与今年年初相比,目前水泥的涨幅在6%-8%;沙子一立方米价格涨了30元;涂料、油漆涨价10%-20%左右;电线、五金件更是涨价20%-25%。
上行通道开启?
装修之外,机械制造、化工等行业企业在这个春天也同样感受到了原材料上涨带来的压力。
记者了解到,前段时间,随着国内切削刀具的代表之一——株洲硬质合金宣布涨价,很多企业也接二连三发出了涨价通知。我省稷山一家刀具生产企业就表示,部分产品价格调整约10%。
“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是这轮刀具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这家企业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2017年起,硬质合金原料价格持续上涨,导致了硬质合金产品生产企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事实上,硬质合金的主要原料——碳化钨粉从去年初的每公斤180元左右涨到去年底的每公斤270元左右,另一个主要材料钴的价格也几乎翻了一番。
除了硬质合金,氟化工原料亦是如此。
今年前3个月,作为氟化工材料的重要原料,萤石、氢氟酸的价格大幅波动,先是在2月创下2011年以来的历史最高价,随后3月中旬价格稳定在高位,制冷剂及终端下游产品价格也出现了震荡。
山西松信金冷制冷剂公司的一位销售经理告诉记者,这波上涨除了原材料市场供应量不足之外,下游中央空调、家用空调、冰箱等商品需求上涨、市场景气度提升,厂家加紧旺季备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氟化工原料市场供不应求的矛盾,从而导致制冷剂价格的一路走高。
对于眼下原料价格的波动和大幅涨价趋势,这位经理和业内多数人的观点都倾向于和环保政策密切相关。
是挑战,也是机遇
记者了解到,此次开征的环保税重点监控(排污)纳税人,是指火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冶金、建材、采矿、化工、石化、制药、轻工(酿造、造纸、发酵、制糖、植物油加工)、纺织、制革等重点污染行业的纳税人及其他排污行业的重点监控企业。
不过,像今年春天这样的原材料涨价潮,从2016年开始已经出现了几波。在这样的状态下,我省不少制造业企业的应对机制也开始激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面对原材料涨价潮,很多企业都选择了积极应对——
有的企业提前与上游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半年或一年的期限内,提前锁量和锁价,实在不行就先锁量。
有的企业则建立了供应商持续评价制度,对主要原材料的采购,不依赖于单一供应商。并且,企业定期根据供应商合作期间所提供原材料的品质状况、生产技术能力、价格、交期、服务等项目对供应商进行评估,确保供应商的生产能力、品质能力以及供应价格能满足本公司的需求。
“我们企业已经开始迈出单纯的制造环节,为客户提供制造加服务的整合解决方案。”山西广祥铝材有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表示,一味在价格上较真,还不如通过整合产业链的相关资源来开拓市场,增强抗风险能力。
诚如采访中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所言,不同规模的企业,其原料的采购规模、议价能力和库存能力大不相同,抗涨价能力自然大不相同:对于那些拥有足够资源支撑、有足够能力抵御通胀压力的企业来说,涨价可能是一次实现大扩张、大发展的机遇;但中小企业由于在市场上缺乏定价话语权,涨价对行业缺乏影响力,因此,练好内功、保市场求生存才是最重要的。
本报记者 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