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动售票机上选择目的地、购票数量,投入硬币或纸币后取走地铁票,经过闸机、通过屏蔽门、走入车厢。欢迎您乘坐太原轨道交通2号线,本次终点站人民南路站,请为需要帮助的乘客让座……
太原地铁开始运营啦?这又是哪里?近日,记者实地探访我省首个城市轨道交通实训中心——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实训中心,探秘地铁运营后,调度员、驾驶员、行车值班员是如何“炼”成的?
停车需在停车线正负30厘米处
通过屏蔽门,记者走进列车车厢,此时,车门上方站牌处“南内环街站”显示绿色,宽敞的空间内两排蓝色座椅整齐排列,塑胶地板,不锈钢扶手,置身其中,与真实列车相差无几。
“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我们购入一节1:1仿真浦镇A型地铁列车模型。”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订单班主任李楠介绍,在列车仿真实训区,学员们还可以真实体验地铁列车的驾驶。
沿着车厢向前走,记者进入驾驶室。操作台上分布着红、绿、黄、黑各式按钮,与汽车驾驶不同,地铁列车共有6个挡,分别是自动、手动、限速向前、洗车、断开、限速向后,每个挡位分别设有相应速度,譬如限速向前为25公里、洗车模式为3公里等。在正前方的大屏幕上,驾驶员可以通过3D影音模式再现地铁运行时的真实场景。
“列车门关闭正常、仪表灯亮、有速度码、绿灯好。”驾驶室里,21岁的学生李冬冬现场展示。随着一套规定动作后,列车开始向前行驶。3D屏幕实时显示列车行驶距离,漆黑的隧道内,一圈圈白色灯带从眼前快速闪过,大约经过2分钟,列车进入“双塔西街站”。
在这2分钟内,对于李冬冬来讲,每个动作都需要精益求精,才能确保乘客的安全。“列车门是否正常关闭、行驶速度都需要驾驶员密切关注。”李冬冬说,停车时,他们需要将列车停在停车线正负30厘米处,这样才能确保列车车门正对屏蔽门。
调度员、行车值班员需无缝对接
在被喻为具备“大脑”功能的调度工作站内,一排电脑前是一处落地的大屏幕,上面实时显示列车运行状态,包括每个站的到站时间、离站时间和停站情况。与此同时,这里还监控着轨道运行时的信号、电力、机电、屏蔽门、电扶梯等各个端口的运行状态。
“一般情况下,拥有10年以上经验才能做到行车调度员这一职位。”李楠介绍,行车调度员需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除了实时观察列车行驶情况,列车的出发排序、发车时间都由调度员来统一指挥。
当然,地铁运行时行车调度员一职非常重要,但更需要驾驶员、行车值班员的协同工作。李楠介绍,行车调度员设置好列车行车进路后,需要行车值班员来确认列车有无按时到站、出站,彼此之间及时沟通。列车运行中,行车调度员通过信号系统指挥列车运行,正常情况下驾驶员根据调度员发送的车载信号来操作列车行进。当突发事件发生,调度员无法监控实时情况,行车值班员将负责列车的安全运行。因此,调度员、行车值班员、驾驶员需要紧密配合。
记者体验驾驶一段区间
驾驶地铁难吗?在“列车驾驶仿真实训室”内,记者体验驾驶了一段区间。
面对操作台上的各个按钮和手柄,李楠介绍,六个挡位对应不同操作环境,通常情况下,驾驶员使用自动模式。操作手柄上共设有牵引、惰行、制动和快速制动四类模式,牵引类似油门,制动类似刹车,惰行类似滑行。
记者将手按压在操作手柄上,将其推向牵引,列车开始启动、加速,与驾驶汽车一样,驾驶员不仅需要实时关注列车的行驶速度、行驶距离,还需要时刻关注列车运行前方的情况等。面前的3D影音屏幕上,列车运行在轨道上,当距离下一站越来越近时,单调的光圈被站台内的LED广告牌取代。距离停车线50米处,记者切换制动,再切换惰行,列车缓慢进入站台。
在李楠的指导下,记者将列车停在距离停车线60厘米的地方,远远超出对驾驶员30厘米的要求。
建立实训基地为地铁提供人才支撑
2017年,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实训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整个项目投资751万元,占地1000平方米,主要包括AFC票务实训区、OCC调度实训区、实物沙盘实训区、三维交互沙盘实训区、列车驾驶仿真实训区、集成式模拟驾驶实训区、车站综合控制实训区以及网络化交互式演练实训区共8个实训区域。
该校经济管理系书记郭卫红介绍,该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2014年申报成功,2016年进行了第一批招生。目前有近300名学生,其中订单班30名学生,是为太原市地铁3号线培养的人才,均属于三年制高职。根据数据统计,所有学生高考成绩都达到三本分数线,最高分接近二本分数线。
地铁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许多专业人才,譬如工程机械系,培养出的学生主要从事施工机械的操作、维护、使用以及管理等岗位。工程机械系主任李文耀介绍:“太原地铁建设使用的是土压平衡盾构机,在掘进时管片同时拼接,其中管片吊运、拼装、注浆、设备操作等都需要学工程机械运用技术的学生。此外,地铁运营后也需要学习机电设备的专业人才,譬如电扶梯、消防、环控、屏蔽门、售检票机、信号灯等。”
下一步,工程机械系将根据太原地铁实际使用的机械型号,进行专项购置,用于储备人才的实训,为太原地铁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本报记者 李晶 实习生 张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