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西新闻

孩子们的签名T恤 一直被珍藏着

时间:2018-05-12

孩子们签名的T恤,庞永峰一直珍藏着。(受访者提供)

今年40岁的庞永峰,2008年5月,作为一名心理疏导志愿者,他随队从太原出发,来到位于什邡市的洛水镇和红白镇,给灾区的孩子们做心理疏导。

在那里,他和队友们在灾区的临时安置点办起了“帐篷小学”,跟60个孩子朝夕相处,给他们上课,做心理疏导,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震后的十年间,庞永峰对孩子们的牵挂从未停止,除了经常打听了解近况,也曾重新踏上那片土地,去寻找“帐篷小学”的孩子们。如今,庞永峰当年离开时,“帐篷小学”孩子们留给他的签名T恤被珍藏了十年,每每拿起,那段特殊的日子就会被勾连起来。

安置点里办起“帐篷小学” 给孩子们上课、心理疏导

当时,庞永峰是一名太钢的职工,汶川大地震之前,他通过自学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合格证,地震发生后,应卫生部要求,他加入了山西第四批进入灾区的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

庞永峰清楚地记得,到达灾区那天是5月20日,距离“5·12”汶川大地震刚刚过去了8天。“我们是16日接到的通知,17日集合的。”庞永峰说,本来,他和队友是被安排到去马尔康做心理疏导的,但后来因为去往马尔康的道路不通,最后就来到了洛水镇和红白镇附近的临时安置点。

“当时去的时候想得很简单,去了以后才发现,我们能做的很少,因为当地人都在忙着抗震救灾,所以我们只能去负责给孩子们做心理疏导。”庞永峰说。庞永峰和队友就把洛水镇和红白镇受伤较轻以及没有受伤的孩子聚集起来,在临时安置点办起了“帐篷小学”。

“帐篷小学”里的孩子年龄不等,从幼儿园到初三都有。“当时一共是7顶大帐篷,总共有60个孩子。”庞永峰说。每天早晨,队员们会在5点左右起床,吃过早饭后,把帐篷小学里收拾干净后,商量好当天要进行的活动,就准备迎接孩子们的到来了。“因为没有教材,孩子们就只能按照年龄大小分班,再‘混班’上课。”庞永峰说。

说是上课,实际上让孩子们做游戏的时间要更多一些。“主要是一些培养凝聚力的活动,比如说分组比赛传球等。”比赛时,庞永峰和队友们会仔细观察孩子们各方面的变化,并记录下来,晚上开会时再进行讨论,看哪些孩子可能需要特别关注。

“有一天,当时孩子们正在帐篷里上课,突然有一次规模比较大的余震,支撑帐篷的一个管子刚好掉了下来,因为怕伤到孩子们,所以我和另一位队友本能地就用手去抓那根管子,结果手上被戳了一个大洞。”庞永峰说。包扎好伤口后,领队建议庞永峰回太原接受更好的治疗,以免伤口感染。无奈之下,庞永峰只能背起行囊回了家。离开时,“帐篷小学”的孩子们纷纷在他穿过的T恤上签字留念,而这件T恤,现在还被庞永峰细心地保存在家里。

回到太原后,庞永峰还时不时会通过队友或领队了解“帐篷小学”孩子们的情况,“他们告诉我,我走了之后,还有一些孩子给我写了信和明信片,但比较可惜的是,我一直没收到。”

4年前曾独自前往安置点寻找“帐篷小学”的孩子们

庞永峰告诉记者,离开洛水镇和红白镇的时候,除了不舍,更多的是担心,“因为我发现那里不光是孩子们可能会出现创伤后的应激障碍,成人也会,只是成人更善于掩饰。”庞永峰说,因为手上的伤,他只能带着这种担心离开。

庞永峰再次回到洛水镇,是在2014年。当时,他和同事有一次去四川出差的机会,他挤出一天的时间,独自开车去了当时曾经参加心理援助的安置点。在那里,他试图寻找当年一起在“帐篷小学”里相处过的孩子们。

“变化太大了,当时知道的好多村子后来都已经合并了,当年辅导的孩子要么已经升学,要么已经离开当地了,想找到真的不容易。”庞永峰说,虽然没有见到当年的那些孩子,但回去一趟,亲耳从乡亲们口中得知孩子们都很好,也算是了了一份牵挂。“当年临走时,孩子们的签名T恤,是我对那段时光最美好的回忆吧。”庞永峰抚摸着那件签名T恤,望着南方,定格在回忆里。

本报记者 张梦莹

  • 上一篇:“妈妈,对不起”
  • 下一篇:再回茂县 见证“川晋一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