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塘关
太原三关中,赤塘关居中,位于阳曲县高村乡河庄村,又名河庄关。赤塘关往东是石岭关,两关“东西相望,太原倚之为重”;往西是天门关,赤塘关将三关首尾相连,起着“遥相呼应”的重要作用。这里凸显关隘形胜之优势,军事地位十分突出,所以无论由南攻北还是由北攻南,胜可速进,退可抵御,堪称攻守兼备的重关要隘。
据史料记载,宋初时这里就有关址,筑有坚固军事设施,常年驻兵把守;后来的金国实行酒类专卖制度,曾一度在这里设卡收酒税。但是赤塘关得名却是因为“昔有田父刘赤塘,曾隐居于此。”“田父”即种田的老农,这位种田的老农刘赤塘据说是五代时期的人,但史书没有详述,应该不是“草根”田父,所以才取其名为关隘之名,但能说明五代时期此处就是一座关隘,对当时的古晋阳城起着屏障作用。
有关隘就有战事。古晋阳龙城之锋芒逼得“真龙天子”赵匡胤“三下河东”,也考验了赤塘关的“犄角之势”。公元969年,宋太祖赵匡胤久攻晋阳不下,于是移兵石岭关,准备狙击北汉刘继元的援兵,从而孤立晋阳城。然而,石岭关也难突破。带兵出身的宋太祖不愧有军事家的战略眼光,在三关中找出了突破口——赤塘关,并果断进军赤塘关。宋军设计假扮北汉援兵,用辽国降兵的吹号手发出突围信号,撞开了城门,这才突破了石岭关,腰斩了天门关与石岭关的首尾互援。
民国时期,阎锡山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打算修建同蒲铁路。在经过赤塘关这段路程的设计方案中,阎锡山也感到了赤塘关的重要性,决定亲自来此察看地形。阎有一个很有趣的习惯,出门喜欢骑毛驴,人称“毛驴将军”。所以他骑着毛驴在赤塘关兜了一圈,其实是几个卫士扶着他坐在驴背上的。在经过仔细踏勘后,最后决定将铁路由高村经忻州、赤塘关而到原平,又将石岭关通了公路,这样就又提升了两关的战略地位。
但是,阎锡山苦心经营的铁路非但未能保全其统治地位,反而落在了日寇手里,成了三晋人民的耻辱。为此,1938年2月,八路军120师359旅率先在此吹响了抗日的号角,夜袭攻占了平社火车站,切断了经过赤塘关内外高村至豆罗间20多公里的铁路线,炸毁军车3列,赤塘关燃烧起了中华民族的抗日烽火。这次战役结束后,贺龙、萧克、王震等八路军将领亲自来到赤塘关,表彰了英勇作战的指战员们。
1948年7月,赤塘关再次吹响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号角。阎锡山的39师在忻州被人民解放军打得稀里哗啦,准备弃城逃跑。其师长刘鹏翔也是看中了赤塘关“倒之有利”的战略要地,便命令主力占据赤塘关,欲效仿古人据险封关,负隅顽抗。
赤塘关还是那个赤塘关,但战争则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区分。此时,赤塘关的战斗号角是由人民群众吹响的。善于攻坚的人民解放军趁敌立足未稳,于7月底发起了对赤塘关的包围和分割。
赤塘关地形偏僻,地势险要,加上夜间行军,路况不明。为了给解放军带路,赤塘关的老百姓想出了独招,就地取材,使用麦秸作为路标。麦秸是漂白过的,在漆黑的夜晚泛着点点白光,老百姓在前面撒着麦秸,解放军顺着跟过去。很快,三个营的部队分别到达赤塘关的南面和西南,切断了敌人的逃路。第二天的凌晨,主攻赤塘关的号角吹响了。守关阎军在突如其来的猛烈打击下乱作一团,仓皇应战。最后,我军突上关墙,除师长刘鹏翔侥幸逃脱外,敌39师全部被歼灭。至此,太原三关再无战事。“太原三关雄如铁”。随着时代的变迁,三关的雄风已成为历史,失去了往日的战略价值,也没有了车马辐辏、商帮结队的繁华情景。但三关聚积了太原大地上曾发生的一系列烽火硝烟,构成了古城并州韵味独特、旋律高亢的关隘文化。
彭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