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3时许,田女士来到本报,一放下装钱的袋子就准备走。“拍个照片留个纪念,给孩子一个交代吧!”“不用拍,捐了就行,帮了困难孩子就行,不需要留纪念。”她拒绝了。遇到这么干脆的爱心人士,记者感动非常。
她是记者的老熟人,在小店区南内环二社区工作十多年,作为普普通通的一名社区工作人员,她工资不高,衣着打扮都很朴实,儿子郝泓然11岁,在流沙坡小学读5年级,这次,他们一共捐了400元。
田女士称,她是受社区副书记杜增辉的影响,杜增辉来社区七八年了,是一个非常热心的人,他自己生活节俭却经常向社会上捐助,连续六年参加山西晚报“六一”圆梦活动。去年,杜增辉还在社区办起了传统文化讲堂,田女士就经常听,每回听完回家还要讲给孩子,孩子也被那些向善的故事打动了。
去年12月份,儿子就有了捐钱做好事的计划,希望自己12岁生日时,能有一个有意义的庆祝方式,而不是搭拱门、办酒席。为了鼓励孩子,田女士和丈夫一起陪同,加入了捐款计划。家中的一个牛奶箱,用红纸封装起来,留了一个口,成了一个有模有样的捐款箱。每天早晨一起床,孩子第一件事就是从自己的零花钱里拿出5角钱捐进去,田女士和老公则各捐一元钱,有时田女士和老公忘了,孩子就追着要。
“给他的零花钱也不多,一个月10元钱左右,主要是他干家务我奖励的。”田女士笑着说,孩子扫一次地,擦一次桌子,或者给妈妈按摩一次,都会有一元两元的奖励。
昨天晚上,田女士提出把积攒的钱全捐了,孩子非常高兴:“那掏出来,数钱吧!”一家人把捐款箱打开,里面的零钞铺了一大摊子,“这么多的钱啊!”小泓然非常兴奋,一家三口数了数,整整400元。
零钞太多,这样给别人不好吧?要不买成东西给那些困难孩子?田女士几经考虑,还是保留了一少部分零钞,另外兑换了一部分整钱,以方便记者清点。她认为,这钱带着孩子的爱心和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