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西新闻

青年志愿者的温暖力量

时间:2017-05-28

图为青年突击队志愿者为贫困老人司买地量血压。本报实习记者 冯媛 摄

忻州市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而在保德县分秒必争的攻坚路上,有着这样一支热情洋溢的队伍 ——编者按脱贫攻坚,忻州任务重、难度大,在全市所有贫困县中,保德县今年要率先脱贫。如何率先垂范,带领保德县的贫困群众如期脱贫?保德县义门镇、东关镇、杨家湾乡于去年年底脱贫,为全县提前脱贫做出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保德全县上下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进入了“倒计时”。忻州市“1661”发展战略明确指出,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那么,保德县在这分秒必争的攻坚之路上,是如何发挥青年志愿者的力量呢?5月23日,记者奔赴保德县,跟随一群年轻人的脚步,跋涉200多公里,深入黄土高原腹地,在沟壑纵横间,看到了脱贫攻坚对来自各行各业的青年力量的“统揽”。这群年轻人以细腻的感情和热切的公益之心,把温暖送到了贫困户的心里,他们是行走在大山深处的脱贫“生力军”。据了解,由保德县委、县政府提议成立的决战脱贫攻坚青年突击队,包括12个组,拥有320人。目前,青年突击队在近一个月中,已经开展活动15次,深入10个贫困乡镇的49个村,服务贫困群众1200余人。使命与责任——“我们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24日早上7点,17名青年志愿者准时出现在集合地点,各个精神饱满。记者也加入到这支青年突击队,跟着他们去脱贫攻坚最需要的地方。经过一个小时的跋涉,突击队来到了这次活动的第一站——林遮峪乡霍家塔村。志愿者们分工明确,一下车便摆开阵势:理发的张罗理发工具,检查身体的摆出仪器,改善人居环境的拿起扫帚,还有向村民发放保德县决战脱贫攻坚青年突击队便民服务卡和《决战脱贫倡议书》的……村里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当青年突击队总队长、保德团县委书记周宁了解到有老人不能出门的情况时,他即刻分出一支小分队,带齐“家伙什”,主动上门服务。而主动上门服务,是他们的常态。在白召子大爷家,记者注意到一个忙碌的身影,她手里拿着笔记本,随时记录他们的家庭状况,血压、血糖指数、困难与需求,她是保德县志愿者协会会长张虹霞。“我们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我自己也是一个普通的企业职工,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号召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张虹霞对记者说。在这支队伍里,还有很多人和张虹霞一样有一颗热衷公益的心。王茗是保德县好司机运输协会秘书长,同时也是一个3岁孩子的母亲,当她说起孩子的时候,脸上泛起一层愧疚,声音哽咽。“现在常常是我早上走的时候,孩子睡着,晚上回到家,孩子又睡着了。好在我的家人特别支持我。”王茗说,“以前做公益,是个人的行为,加入突击队以后,我们就是有组织、有纪律、有代表性的了。当我走在路上,有市民主动跟我说‘你是青年突击队的吧’,那一刻,我觉得值了。”青年突击队不仅是一支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力量精干的突击队伍,还是一支平均年龄30岁上下的青年队伍。王嘉德是保德县职业中学的学生,才20周岁,却已经是保德县志愿者协会的老队员了。当记者问他有什么心得时,他说:“脱贫要在思想上、物质上脱贫,综合起来脱贫才算真正脱贫。”小小年纪的王嘉德,对脱贫攻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服务与奉献——“只要你们心里温暖!”霍家塔村的白亮清大爷理完发,量了血压,测了血糖,就蹲在一边认真地看起了保德县决战脱贫攻坚青年突击队便民服务卡。在便民服务卡上,罗列着青年突击队的分组情况:思想脱贫组、政策宣传组、送法下乡组、医疗服务组……每个组的服务内容、联系人姓名、联系方式都写得清清楚楚。“韩模留、白召子家需要轮椅”,记者在志愿者的笔记本上,看到了这样一行字。志愿者们不仅把服务送下乡,更把需求带了回去。霍家塔村共98户,318口人,常住的有28户,64人,贫困户15户,28人。留在村里的,大部分都是老人,这些空巢的贫困老人更加需要关爱。志愿者们的热心肠,温暖着这些贫瘠村庄里空巢老人的心。刚到白召子大爷家时,他的老伴儿因为双目失明,还在炕上躺着。召子大爷向志愿者说:“只怨死得太迟。”看到这情况,大家伙围着召子大爷开导他,派出所民警、志愿者杨宇龙安慰他:“想开些,把身体养好,以后我们经常来看你。只要你们心里温暖,我们就是你们的孙子、孙女。”看着这群年轻人,召子大爷老泪纵横:“不死了,要好好的活着,死了就看不到你们了。”临走时,他跟在志愿者身后,一路送出来,看着志愿者走远,才默默返身回去。离开霍家塔村,志愿者队伍马不停蹄地赶往桥头镇孙家墕村。“我知道你们,青年突击队。我在微信公众号‘保德新青年’上看过你们的事迹。都是一群好孩子,为我们鼓舞志气,你们来了,我们的心情就不一样了。”孙家墕村58岁的杨建平乐呵呵地对志愿者说。志愿者的无私奉献,暖了许许多多贫困群众的心,他们通过提供服务办实事,让“等靠要”向“我要富”的思想转变成为自然而然。感动与升华——“常回村里来看看……”“拉拉!快喊大家来理发、量血压!”汽车刚刚驶进南河沟乡李家湾村,杨宇龙一眼便认出了正在参与修建村级活动中心的贫困户张拉拉。“和困难群众接触的过程,是对我的历练,让我的精神受到洗涤。我有信心、有能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帮助,让他们早日脱贫。”杨宇龙信心满满地说。提起走村入户的小故事,有要一双鞋的,有要一身新衣服的……志愿者把每件事都记得清清楚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不是我们在帮助贫困户,而是这些虽然贫困,却依然积极向上的乡亲们在帮助我们,教育我们,感动我们。”在重症患者赵贵兰家里,当大家看到她担心病情而流泪的时候,每个人的心都揪着,纷纷围着她开导她,希望她有个好精神,与病魔抗争。看到贵兰终于笑了,志愿者才放心出门。临走时,贵兰让志愿者带走一篮子苦菜,可是大家伙都坚持不要……这样的场景不惊心动魄,却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人。67岁的贫困户张怀生理完发后对记者说:“这些孩子们好,我觉着思想上痛快!”69岁的郝润科也对青年突击队的志愿者竖起了大拇指,感慨道:“自己的儿女,能做到这样主动上门服务的又有多少呢?”离开李家湾村时,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嘱咐是——“常回村里来看看……”。

本报记者 王雁 实习记者 冯媛

  • 上一篇:叫响“天下大同”古都品牌 助推文化旅游产业崛起
  • 下一篇: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