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的更迭,是时代变化最明显的印记。30年前的太原桃园四巷,还是一条宽不足3米的狭窄胡同,一群从温州来的裁缝,将潮流和时尚扎根于桃园四巷,带火了整条巷子,使其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裁缝巷”。厉秀秀就在这条街上开了第一家裁缝店。
16岁的时候,厉秀秀还在温州老家上初中,第一次见到了缝纫机后便爱得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她果断放弃了上中专的机会,开始学习起缝纫手艺。聪明、上手快,跟着师傅学了3年后,厉秀秀就可独当一面。之后,她一边打工锤炼手艺,一边寻找自己的立足之地。
图中左手边第一个门,就是当时厉秀秀在太原的裁缝铺门面。1987年,在同乡的引荐下,从温州来太原的她率先在桃园四巷东段开起了店。随后,这里相继开起了100多家温州人的店铺,最红火的时候桃园四巷裁缝铺林立,各色布料琳琅满目。
“秀秀的店”,在周边很多老太原人心中是一种特别的存在,这里留下了他们追求美丽与时尚最难忘的记忆。从曾经桃园四巷的17号搬到现在的53号,追随他们的忠实顾客一直都在。
上世纪八十年代,彼时的太原制衣行业发展还相对落后,大盘头、微喇裤、高垫肩……刚来到太原的厉秀秀,穿着自己设计的南方最新款服饰,总是能引来周围人的目光。有些爱美和大胆的顾客开始到店里订做,新潮的款式风靡一时。
这条皮尺和这把剪刀陪伴着厉秀秀走过了许多年。最初的时候,她就是靠着一把剪刀和一卷皮尺,踩着缝纫机的踏板,一针一线缝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上世纪九十年代,西服、小翻领开始流行,秀秀模仿国际大牌做的牙签呢双排扣枪驳头西装,很是受欢迎。但是,当时能让裁缝量身做这样一件西服的人并不多。
经过多年的发展, 厉秀秀的工作室主打高端定制,可供人们选择的款式和颜色更多了。“过去两块八一件的衬衣人们都舍不得买”,现在量体裁衣,私人定制,厉秀秀也紧跟时代发展。
正在翻看色卡的是店里的老顾客刘女士,她到店里来想让秀秀做一件呢子大衣。“20多年来一直在秀秀家做衣服,不管夏天还是冬天,老板人很实在,做的总是能让你满意。”说起厉秀秀,刘女士赞不绝口。
在人们以往的印象中,量着身做衣服是上了年纪的人才会做的事。而现在定制越来越年轻化,今年要参加艺考的岳晓宇专门来定制了自己的考试服饰。蓝底、白领的连衣裙,她希望做最适合自己的衣服,将自己靓丽的一面展示在考官面前。
“前几天有一位顾客带着自己的女儿来,她结婚的时候就是穿着我做的礼服,现在她女儿婚礼衣服也交给我做。”厉秀秀话语间透露着自豪与欢喜。从事这一行40多年,不光见证了中国服饰的变化,在她手中制出的衣服更是一种亲情的承载。
"对,已经做好了,下午就可以来取……"一上午,在接待进店顾客的空当时间,她已经接了10多个电话。临近年末,是赶制衣服最繁忙的时候,每到此时,秀秀服装工作室都会接到大量顾客的订单。
从保暖到好看,到舒适,再到追求个性,时代的变化,让过去单一材质,同类色彩的服饰退出了舞台,让每一个人都有了选择美的权利。
固守桃园四巷,从曾经的17号到现在的53号,从过去踩着咯吱响的手动缝纫机,到现在全自动化的缝纫机,量体、裁剪……老板厉秀秀都要亲力亲为,忙前忙后。虽然现在雇了员工,但是40多年来留下的老习惯,她每天都至少工作16个小时,往往凌晨一点她还在赶制衣服。
好不容易有了休息时间,厉秀秀随手拿起摊放在桌上的关于服装设计的杂志,“我们也得与时俱进,”除了翻看各种杂志,她还会时常去商场看当季新款,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随着成衣市场的变动,再加上胡同拆迁改造,桃园四巷的制衣店生意曾在2004年的时候走入低谷,许多裁缝店都陆陆续续地搬离,但是厉秀秀他们选择坚守。“没有什么产业是夕阳产业,只有夕阳的思想……只要不断创新,再开二十年都行。”厉秀秀的丈夫徐贤敏,如此回应人们对制衣业日渐衰微的质疑。
光阴流转,如今桃园四巷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整个巷子只剩下不到六七家制衣店。从当初不到三四平方米的裁缝铺到现在的服饰工作室,厉秀秀的店却一直开到现在。
见证了制衣业的发展高潮,也经历过这个行业的低谷,“对我们来说,影响并不大,我们只想把自己的店经营好,让顾客穿得舒心体面。”勤劳和踏实、传承和创新,夫妻两人和自家小店相伴,一直走到现在。
采写:吴雨轩
摄影:牛邈
编辑:武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