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垣城市名片“东湖”。
古韩大道。
美丽乡村知青故里——小垴村。
“天下襄”手工挂面。
光影襄垣水韵东湖。
潞安集团180项目。
近年来,襄垣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按照省委的战略部署,凝心聚力谋发展,奋发有为开新局,全县改革不断深化,转型持续发力,经济实力全面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全面提升,襄垣县由此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转方式调结构,经济发展呈现新格局
改革开放的40年,是襄垣县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革、经济质量得到全面提升、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时期。特别是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襄垣县抓住转型发展的新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通过引进上马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夯实了全县经济发展的基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全面提高,后发优势逐步显现。
在这一伟大变革中,全县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结出丰硕的果实。紧盯市场,全县形成了三大绿色主导产业,建设了多座智能连栋育苗大棚、自动化恒温冷库以及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培育壮大了天下襄、中天玫瑰、油籽牡丹等20余个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初步在全县乡村形成了“东山干果西山蛋,北乡杂粮南乡菜,县城周边加工带,乡村旅游串起来”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林盛果业“晋襄林盛”梨出口美国,实现了长治市水果出口零的突破;襄垣手工挂面荣获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村电商平台为农民增收注入了新鲜血液。
在这一伟大变革中,全县工业化进程迈出新步伐。改革开放以来,工业获得长足发展,形成了以煤炭为主体,焦化、煤化工、电力、建材、机械、食品等多业并举的工业体系。特别是近两年来,襄垣县大力实施工业带动和工业富县战略,规划建设了以现代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园区,吸引了大批企业进驻,襄垣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省级开发区。全县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大大加快,全省的转型标杆项目潞安180于2017年产出“第一桶油”;全省规模最大的聚氯乙烯生产企业瑞恒化工2017年年底产出“第一袋米”(聚氯乙烯树脂粉)和“第一袋面”(烧碱);投资45亿元的乙二醇项目也在紧锣密鼓推进,投产后将产出“第一桶酒”(乙二醇);山力铂纳、奥鹏轮毂、恒昌元电池、襄子老粗布、丰煜照明等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呈现出了煤与非煤齐头并进、国有民营比翼齐飞的良好态势。
在这一伟大变革中,全县第三产业全面振兴。以文化旅游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从无到有并不断壮大,打造了仙堂山旅游区国家AAAA级景区,建设了水域面积1600亩的东湖公园,修复了宝峰湖旅游区,建设了“光影襄垣水韵东湖”大型音乐喷泉,形成了全域旅游的新格局。同时,以现代服务业、电子商务、新兴服务为特色的第三产业蓬勃兴起,正在成为全县经济新的主力军。
扩投资强基础,城乡面貌呈现新景象
40年来,是襄垣县城乡面貌变化最为显著的时期。特别是近年来,襄垣县将城镇化作为推动发展的最大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以乡村振兴为要求,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县容县貌日新月异。进入新世纪以来,襄垣县大刀阔斧进行县城改造,改造了长兴路、新建东街等6条街道,开通了府东街、府西街、环湖东路与学府路,改造了太行路、新建街等7条街道的人行道,建设了环湖西路、滨河东路、古韩大道拓宽改造工程,形成了“六纵六横”的县城道路框架,县城区面积由1978年的2.18平方公里增至2008年的12平方公里。特别是近年来,襄垣坚持“五化同步、建管并重”,以产业兴城,依托工业园区,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的承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以大县城路网建设为先导,完成了襄垣至长治快速连接线襄垣段,拓宽改造了仙堂山旅游专线法显大道,完善了富垣大道、文王大道、张良大道、朝阳街、滨河西路南段、教育园区路网等工程,推进了北二环、东二环、霍黎高速连接线、太焦高铁站前路等项目,初步形成了完善的城市道路框架,形成两环绕城的大格局,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35%。集中供水、供气、供暖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成为长治最具影响力的县城。
乡村面貌美丽蝶变。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实施小康建设、小城镇建设、移民搬迁、饮水解困、生态建设、新型合作医疗、农村村村通水泥路、创建文明生态村镇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工程,农村饮水难、行路难、看病难、上学难的问题基本解决。近年来,襄垣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重点实施了采煤沉陷区治理、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乡村清洁工程、行政村街道亮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工程,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去年以来,襄垣县大力实施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程,全县实行“城乡卫生一体化”,建成了覆盖全县农村的清洁工程硬件设施,实行户集中、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管理新模式,“脏、乱、差”现象被彻底改变,村庄美化、绿化、亮化水平逐步提升,农村面貌发生巨变,美丽乡村建设描绘出一幅秀美的山水画卷。
强保障促和谐 社会事业呈现新气象
襄垣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落实各项惠民富民政策,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全面提升、持续增强。
教育事业长足发展。改革之前,全县学校数量甚少,以个位数计,幼儿教育和中学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到2017年,全县各类学校共120所,图书、教学仪器、文体器材等教学设施逐步完善,形成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职业技术学校的现代教育体系。特别是教育园区的建成与投入使用,与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为襄垣的教育增添了新动力。
卫生事业稳步推进。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先后新建了县妇幼院,建设了县医院住院大楼,扩建中医院,对全县20个乡镇卫生院及分院全部进行了新建和改扩建,为乡镇卫生院配备和更新了医疗设备,新建、改造村所124个。截至2017年年末,全县共有医疗卫生计生机构499个,其中村卫生所(室)392个,达到了村村覆盖,基本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积极推进县乡医疗机构一体化改革,组建了医疗集团,特别是介入导管室建成投用,实现了县医院与北京阜外医院远程联合会诊,让广大心脏病患者“足不出县”就能享受到首都优质的医疗资源。
文体事业欣欣向荣。“十二五”期间,先后投入4亿多元,建设了体育馆、游泳馆、东湖书法广场、非遗体验馆等文化体育工程,配套建设了1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县城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00多万平方米。县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全国十佳文化馆,县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图书馆。积极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全县共申报成功国家级非遗项目3个、省级12个、市级13个,国家级传承人1个。近年来,不断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工程,农村体育健身场所、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农村数字电视覆盖率在95%以上。此外,送戏下乡、非遗进校园、戏曲进校园等一系列主题文化活动,满足了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古韩中街、襄子广场规划建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条街和主题广场,在古韩镇栗家岭村建设了“家风苑”,在善福乡郄家烟村建设了“好人广场”等等。《法显》《豫让与襄子》等一批文艺精品获得省市多个奖项。襄子老粗布、天下襄、龙呈刺绣等一批区域文化企业崭露头角,奇艺影视文化等一批文化体育传媒企业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格局。
交通条件全面改善。继率先在全省实现了乡乡通机动车后,公路建设大力度推进,太长高速、正在建设的霍黎高速、太焦高铁穿境而过、正在积极筹建通用航空机场,襄垣县将形成“高速+高铁+机场”的大交通格局。同时,以“出县一级路,到乡二级路,进村三级路,入户水泥路”为目标,全县整体推进乡乡通三级公路、村村通水泥(油)路,成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襄垣县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要求,牢固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切实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投入机制,持续推进大气环境综合整治、河长制、垃圾分类和无害化处理、超标排放企业治理等工作,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2017年县城建成区空气质量Ⅱ级及Ⅱ级以上天数达到229天,全年达标量62.9%。特别是绿色消费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和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创新,破解了物质财富积累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形成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实现了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态环保的双赢。
改革开放40年,是襄垣县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时期,是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的时期。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393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4610元,2017年年底120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018年年初预脱贫466人已全部完成。
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回顾过去,豪情满怀;展望未来,信心百倍。今天,襄垣县委正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以敢于争先的魄力、敢谋新篇的勇气、敢于担当的作风,不断加快打造浪漫之城、建设美丽襄垣的步伐,绘就新时代襄垣经济社会发展新画卷,开启新时代襄垣人民美好生活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