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西新闻

吕梁精神创新篇:54位老农民的罗家山试验

时间:2019-01-10

1 红枣合作社激发出农民内生活力

2018年2月24日,农历正月初九,大多数农村还沉浸在春节的氛围中。但在罗家山,一伙人聚在一起,决定着村里的一件大事:成立罗家山红枣专业合作社,帮助家乡人脱贫致富。

罗家山,是临县三交镇史家洼村委的一个自然村,全村535口人,大部分出外务工,村里常住人口不足百人,且大部分是老弱病残,勉强从事体力劳动,2000亩地多为山坡地。多年来,村民以种植各类杂粮和红枣为主,仅可满足温饱,勉强糊口,脱贫攻坚难度很大。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回报桑梓,让家乡脱贫,多年在外务工的张艳兵应召回村,竞选成功后担任史家洼村委会副主任、罗家山自然村负责人。此前,张艳兵一直在外打工,栽树、贸易、办加工厂,勉强掘到了自己干事创业的第一桶金。

为什么要成立红枣专业合作社,还出任合作社理事长?张艳兵说,罗家山祖辈以种植杂粮糊口为生,之前,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红枣产业。由于地处偏远,树龄老化,技术落后,加上农户单打一、各顾各,本地这一特色产业——红枣,并没有给村民带来明显收益,几十年下来,贫穷依旧。“所以,我们新班子就必须探索一个符合本村实际的脱贫模式,尝试产业扶贫。”

“我们组建红枣专业合作社,还是以红枣为突破口,凝聚人心,抱团取暖。所不同的,是我们在合作社操作上有了更多内容。”张艳兵说,合作社树立起“土壤改良、品种改良、壮大产业、建设家园”这一目标后,就按照枣农自愿原则,采取“核心社员股份制、撂荒枣林流转制、统一管理自育制”方式吸收社员。在政府和专家的精心指导下,为了实现统筹财政资金、众筹社会资本、盘活农村资源的目的,他们确立了“社员股+统筹股+众筹股”的股份组成方式,明确社员股占合作社总股份比例60%、统筹股占合作社总股份比例15%、众筹股占总股份比例25%的股权分配办法,确保社员收益。“目前,我们全村包括36户贫困户在内96%的村民,用所拥有的600亩红枣林为基数,按照‘核心社员股份制’的方式加入了合作社。”

记者了解到,虽然只是一个村民自发成立、刚刚起步的村级经济组织,但是通过合作社顾问团、理事会、监事会的组织架构,运用社员股份制的模式,严谨、较为科学地组织、带动社员投入到生产建设中,这在罗家山历史上是第一次。

创新,还体现在农民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了,变过去的“给老板打工”为“给自己打工”。“之前不知咋干,也受苦,没啥好收成。现在入了社,就跟给自己干活一样,除了年底分红,还能像工人那样挣工资,太好啦!”张乃平说,村里绝大多数人都入社入股了,大都是拿自己土地上的枣树,没啥风险,“干多少活给多少钱,公平着呢。”

合作社之所以凝聚起村民,核心在于必须有人提供工资(农民的劳务费)。今年,这笔费用全部由合作社支付,或者说,由合作社理事长张艳兵和他的团队垫付,毕竟还没有完全销售出去,“就是砸锅卖铁,我们也要给农民发工资,这是合作社的信誉和品牌!”

最初,他们借助互联网思维,合作社采取众筹模式,由合作社带着枣树项目,跑到城里搞起了“红枣认领”活动,面向社会认领红枣树筹集最原始的资金。第一次公益认领活动,今年7月16日在太原启动,8月18日又在北京举办,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共认领枣树700余棵。

张艳兵说,目前,合作社统筹政府扶持资金50万,其中县财政20万,产业扶持资金30万,众筹资金93750元,红枣树认领收入21万,共筹集资金近80万元。合作社54名社员,从2月28日到9月底,工资收益43万元,平均每人(包括参加劳动的贫困户成员)收益7000余元,现已发放工资20万元;从2月26日开始,经过全村60余名平均年龄65岁的人8个多月的打拼,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突出表现是村容村貌,展现出美丽乡村雏形。

张艳兵告诉记者:“合作社员由社里分配活干,挣工资(劳务补助),增加了收入,而且每家的枣树都进行统一管理,聘请技术专家指导。经过矮化修剪,红枣品质提高了,价钱也上去了。”他说,给村里服务一年来,自己的生意至少损失几十万,“但是,比起家乡老百姓的幸福,看到合作社未来的发展,我觉得值!”

2“现在的村干部,是实着劲干呢”

汽车在临县三交镇下高速路,再行驶二十分钟路程,拐几个弯,就到了罗家山。

9月22日,为了庆祝中国农民第一个丰收节,临县三交镇乡村旅游启动仪式暨罗家山村首届民俗文化节,在罗家山村文化广场盛大举行,千余人参加了活动。现场,大姑娘、小伙子、老大爷、老太太,一起跳起了欢快的临县伞头秧歌,歌手吹起了大唢呐。晚上的篝火晚会,更是映衬出村民的热情与好客,不少人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

民俗文化节上,合作社顾问张福荣在发言中,首次提到了“罗家山精神”。

“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张福荣说,我们干每一件事,都离不开罗家山人的精诚团结、辛勤付出。这支由老弱病残人员组成的生产队伍,硬硬地通过自己的双手,拼老命、不服输,创造了奇迹。“社员张五则今年66岁,矮化枣树时从近3米高的树上掉下来。他只在家吃了一盒跌打丸药,休息3天后就参加劳动。在太原举办认领红枣树时,为了省钱,合作社的9名成员晚上只登记了两个房间,年龄大的睡床上,年轻点的睡地板上……合作社成立之初,没有一分资金,生产建设所需机械、肥料等费用,都是合作社理事长张艳兵个人垫付。张艳兵带头,不在合作社报销一分交通费,也不报销一分外出招待费……罗家山人这种精神,难能可贵,令人感动。”

吕梁市副市长尉文龙,吕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临县县委书记张建国,多次来村里考察指导工作。他们要求,合作社要利用统筹、众筹加盘活的措施,通过村委会,将政府投资量化给村集体及村民,把老百姓组织、带动起来进行规模经营,并成为对外合作的主体。2018年12月8日,第八次造访罗家山后,尉文龙感慨地说了一句话:“是这54位老人,支撑起了罗家山这个大家啊。”他希望罗家山能够稳扎稳打,通过自己的试验,打造出一条符合山西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新模式。

12月8日,吕梁市长王立伟走进罗家山,专题调研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他对统筹财政资金、众筹社会资本、盘活农村资源的“罗家山模式”给予充分肯定。王立伟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推进产业发展,持续引深环境整治,全面启动农村“三变”改革,有效激发内生动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打造美丽乡村,确保深度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时值冬日,三交镇罗家山枣林地里却是一派忙碌景象,罗家山红枣专业合作社的社员,正在紧张地剪枝、整地,进行红枣林集中管护。王立伟走进五保户张金顺等困难群众家中,了解生产生活、收入增长情况,他走进枣林地头、文化小院、合作社,察看枣林冬季管护,询问枣芽茶、笨鸡蛋、枣木雕刻等特色产品开发销售情况,对统筹财政资金、众筹社会资本、盘活农村资源的罗家山试验给予充分肯定,鼓励他们继续实践探索,依托合作社将更多农户组织起来,攻坚深度贫困,带动乡村振兴。

前不久,省政协副主席、吕梁市委书记李正印赴临县调研时,对罗家山合作社科学管护枣树,发展林下经济,就地取材种植木耳、自制枣芽茶和苦菜茶等做法表示了充分肯定。他说,合作社要搞好红枣产业振兴规划,加大科技投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特色功能食品品牌,提高红枣附加值。他同时要求,全市县、乡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罗家山村红枣专业合作社发展,打造样板合作社,示范带动全县红枣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今年来的领导特别特别多!”老支书张乃喜说了一句大实话,“自从合作社干起来后,市、县领导都来看了,一个月来好几次。特别是今年夏天,县里还有几十名老干部,慕名专门来我们村参观呢。”

张乃喜,71岁,退伍军人,1972年回村里担任支部书记,一辈子在村里干。1982年,他自己提出辞职,主动让贤担任副职,甘愿给年轻人当助手。

“我们村里没人才、没资源,偏僻,交通不便,历史上没出过个当大官的,人家上面的领导都不愿意来我们村。张艳兵和张福荣他们回来后,真干呢,实干呢,不是要捞油水呢。他们一晚上只睡几个小时觉,忙着给我们联系业务,特别是张福荣,几个月瘦了20多斤,我们都看见了。每次县上、市里、省里领导们来,我都说他们的好呢。你看看,这才几个月,几个月下来,我们村就发生了大变化,大家的精神面貌也不一样了,我们这些老汉汉浑身都是劲儿!”他说,“遇到个节气啥的,村里就开食堂吃大锅饭,外面的人回来了,吃饭挺方便。这跟过去的大锅饭可不一样,是新时代的大锅饭,大家心满意足,都争先恐后入社呢。”

穿戴着旧式老款中山装,张乃喜语气沉稳地介绍着情况。说最后一席话时,这位老支书特别提高了嗓门:“再过两三年,等外面的年轻人回村里了,罗家山就不是现在的罗家山了……这个合作社,我看,有前途!”

  3拿 “你什么让我给你贷款呢?”

“拿钱、给钱,推不出富裕路。”11月18日,记者第二次采访时,巧遇前来调研扶贫贷款发放情况的临县工商银行行长李怀宇。他说,国家出台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银行可以提供每户5万元的贴息贷款,用于贫困户脱贫。但如何才能确保这笔款起到作用?银行方面担心的是项目。

农户的项目,如何确保扶贫贷款如期回收并发挥作用?对于银行方面的担心,张艳兵介绍了合作社运营思路及部分项目。

规范管理、公司化运营,事关合作社未来是否长久、持久。张艳兵说,为了使合作社能够健康、正轨发展,经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研究,他们已经在合作社设立四队一中心,即种养管护队、植树造林队、基建工程队、农产品加工队,以及休闲农业开发中心。

种养管护队,负责合作社红枣示范基地的管护及林下种植、养殖。到2019年初,在现有600亩精心管护示范基地的基础上,通过流转的办法,扩展为2000亩精心管护区域。

植树造林队,负责荒山荒坡的绿化,依托吕梁晋绥农林牧开发有限公司,向外拓展承揽植树造林业务。

基建工程队,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及土地整理开发项目。依托晋绥农林牧公司,向外拓展承揽土地开发业务;在基建工程队的基础上,成立建筑工程公司,对外承揽业务。

农产品加工队,负责红枣的深加工、枣芽茶的生产及枣木木耳的培育。依托现有的晋绥农林牧公司,加工小杂粮、小米等农副产品,成立枣芽茶厂、挂面厂、酿造厂。

休闲农业开发中心,整合全村资源,策划、拓展休闲农业项目,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务。通过整理土地项目,为村里新增耕地260亩;修建20个80立方的雨水蓄水池;在大沟建一座蓄水坝,引水上山灌溉枣树及其他农作物;对今年矮化、精细化管理的600亩红枣林打条带、整理鱼鳞坑;拓宽罗家山到薛家圪台的道路,标准要达到大巴车能够通行。

张艳兵介绍,依托当地红枣,合作社利用村内未利用的荒沟荒坡进行土地开发整理,目前已委托专业公司进行可行性勘察研究,得出了建设规模280917平方米、可开发新增土地15059平方米(226.12亩)的报告结论,填补耕地占用指标缺口;发展乡村旅游,即利用村内废弃古旧民居,打造6个古农居文化小院,打响“中国北方黄土高原农耕文化体验园”这张牌,打造2院(8孔窑洞)标准化民宿客房,开设农家乐餐馆,发动村民装修窑洞作为民宿项目;绿化美化主街道并安设路灯,建标准公厕,拓宽公路,使旅游大巴车能通达罗家山村;创建唢呐文化村,打造罗家山特色唢呐文化村;筹备成立红枣专业联合社,吸收、发展其他村庄或乡镇的枣农或红枣专业合作社加入,做大做强红枣产业。

短短几个月时间,罗家山试验经过媒体持续传播,已陆续吸引来不少投资人前来洽谈,希望入股合作社或组建新公司,介入更多的文创产品制造、文旅小镇开发、农耕文化研学基地,并进行资本运作……

听完这些,李怀宇说,“你这个村的项目,尤其你们规划的产业扶贫、特色文旅小镇开发,我们认真研究,全力支持农民脱贫致富!”

4 罗家山正在做好“穷”文章

七沟八梁一面坡,奋斗点亮吕梁山。罗家山试验,是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进行的一次具体实践。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吕梁山区看望深度贫困群众并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时指出,要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他说,“深度贫困并不可怕。只要高度重视、思路对头、措施得力、工作扎实,深度贫困是完全可以战胜的。”

一个贫穷落后的山区小村,不到一年时间就变成了生机勃勃的文化新村,引发全社会关注,核心在于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村委班子,有一个立足农村实际的合作社,他们通过制度创新、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初步探索出一个深度、连片贫困地区农村脱贫致富的模式。他们紧紧依靠村民,发掘农民自身优势和潜力,创造出一个贫困落后地区振兴崛起的奇迹。

——就是这54位农民,通过请专家进行枣树矮化和土壤改良,提高红枣质量,打造出有机富硒优质“临县母枣”,即将用有说服力的切实收入和示范带动作用,向全县、全市乃至全省的贫困地区推广。

——54位农民,建设恒温基地,打造纯天然洞藏有机富硒母枣,目前已完成土壤改良、品种改良有机富硒红枣600亩,洞藏枣基地的10孔土窑洞的砖跨面、整窑砖套已建成,170米深土洞及洞内28孔恒温藏枣库,正在建设中。

——54位农民,变废为宝,把过去烧火用的枣树枝,把今年修剪下来的废枣枝,试验种植了25万菌的苗枣木木耳,目前枣木木耳已出耳。他们发明了枣芽茶,利用枣树上修剪下的枣芽,发展枣芽茶项目,今年已生产枣芽茶300斤,市场销售收入预计实现2万元。

——54位农民,大抓林下经济,在枣林地套种绿宝瓜(俗称“丝瓜”)、中药材、高粱米等,圈划出50亩红枣林发展家禽养殖。目前,2000只散养笨鸡已经开始产蛋,散养的土鸡,网上销售价每只近百元,价格超出普通家养、圈养鸡的一倍。

为什么要搞这样的试验?张艳兵说,这是被逼出来的办法,“谁让我们是农村人呢,谁让我们穷呢?”

时下,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实际情况是,由于没有可依附的企业,绝大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都是老弱病残,而不是老弱病残幼,因为,幼小的孩子都跟着父母到城里上学了。许多村由于集体经济涣散,加上支部影响力弱,普遍陷入“越老越穷、越穷越老”的困局,马太效应持续放大。如何破解贫困落后地区发家致富难题,这是摆在深度贫困地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事关中央脱贫攻坚要求的落地,事关百姓福祉。

如何“越老越穷、越穷越老”的困局?罗家山的实践证明:即使老弱病残,同样可以脱贫致富!

穷则思变。穷的背后,是意志,是摆脱贫穷的不懈努力,是誓与贫穷落后作斗争的决心,不管他们面临的生存环境有多恶劣。

“撸起袖子加油干!”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经过无数人的实践,开始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了。罗家山,54位不等不靠不要不惧的老农民,在吕梁山大山深处,书写着自己脱贫致富的新篇章。

前车后辙,如影随形;时值大雪,瑞雪丰年!(本报记者杨改民 吴修明 通讯员冯静)

  • 上一篇:矿山三兄弟默默奉献在煤海深处
  • 下一篇:门票优惠不能只相约在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