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何玉梅)“端午”假日期间,全省共接待旅游者1822.56万人次,同比增长21.38%。其中:过夜游游客541.44万人次,同比增长21.65%;一日游游客1281.12万人次,同比增长21.2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5.5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83%。6月9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端午”假日旅游市场运行情况分析报告。
据省文旅厅旅游数据研究课题组进行调研数据显示,端午假日首日达到出行高峰,46.9%的受访者选择6月7日出行。25-34岁年龄段为出游主力军,占比达56.54%。家庭亲子游成为端午假日出行的主要类型,占比达65.0%;57.8%的受访者表示端午出行是增进家人感情的好时机。告别“走马观花”时代,快旅慢游成为游客最爱,选择高速公路出行的受访者最多,占比63.7%,47.2%的受访者选择铁路出行。伴随着旅游交通的发展,游客的旅游半径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出行距离以中长途为主,101-300公里范围游客最多,占比32.60%。
我省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文化娱乐消费增速。数据显示,星级酒店(34.3%)和民俗客栈(38.2%)成为游客最爱。环境(64.8%)成为游客最关心要素,追求舒适(54.6%)成为消费观升级的表现之一,超过对安全(49.5%)、价格(48.2%)和交通(46.0%)等要素的关心。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以往单纯以门票经济为主的旅游消费有了很大转变,文化娱乐消费增速明显。32.0%的受访者人均消费在501-1000元之间,29.6%的受访者人均消费在1001-2000元之间。餐饮、住宿和购物位居消费榜前三,景区门票为第四,占比分别为26.9%、17.2%、17.1%、16.6%。9.6%的受访者娱乐消费最高。
假日期间,以“端午、粽情”为主题的活动丰富多彩,端午民俗游、非遗文化游、消夏避暑游等客流叠加使得旅游需求上涨。
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活动成为“端午”假日旅游的特色和亮点。各景区深挖端午习俗的丰富内涵,纷纷推出系列主题活动,“粽子”、“龙舟”、“香囊”、“诗会”、“祈福”等成为景区热搜词。
端午佳节恰逢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文博类和非遗类展出活动。6月6日上午,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西主场活动在中北大学举行,来自党史、军工、博物馆和教育等方面的7位专家,从“筑梦太行吕梁”到“保卫新中国”,再到“强国重器”,为大家倾情讲述了人民军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历无数战火洗礼和考验,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基地开展多项非遗体验活动,自营区组织剪纸、面塑、编织等现场体验及铁货、中药炮制、砂器、陶瓷、葫芦、玉雕、木雕、刺绣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展示,让大众近距离体验非遗。大同市云州区在吉家庄遗址开展了“考古零距离”公众开放日活动,山西大学考古系的考古工作人员现场指导,面对面展示出土文物,现场答疑,深入解读,参加人员可零距离体验考古,穿过尘封四千年的岁月,走近吉家庄先民的生活。吕梁市开展“多彩非遗,大美吕梁”主题活动,通过展演、展览、展示,展现非遗保护工作新成果。长治市振兴小镇推出梆子、落子、鼓书、八音会等非遗传统表演。临汾市洪洞县邀请非遗项目传承人、文博单位、红色基地代表参加主题活动,宣传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晋中平遥通过“平遥古城保护宣传周”系列活动,进一步强化“魅力古城,人人保护”的理念,提升全社会保护古城、呵护遗产的自觉性。
烈日炎炎,省内主打“消夏避暑”牌的旅游景点和水上旅游项目深受游客欢迎。许多城市周边古镇、古城不仅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是消暑纳凉的好去处,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