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西新闻

新书《山西考古那些事儿》首发

时间:2019-06-11

  6月8日,是2019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上午,“讲好文物故事展现中国形象——我们一起来考古”主题活动暨新书《山西考古那些事儿》首发式在太原市晋源区晋阳古城遗址举行,通过本报征集前来参加活动的近40名公众走进2号建筑基址,感受考古发掘的神奇和晋阳文化的深厚。他们中间,有古稀老人、学龄稚童,还有举家出行的。
  本次活动由太原市文物局主办,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晋源区文物局、三晋都市报社、山西经济出版社共同协办,旨在充分展现文化遗产在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方面起到的独特作用,进一步落实文物惠民政策,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活动内容包括考古专家现场解读、新书首发,以及考古工具实操体验。
  大家脚下的这片热土,就是标志着太原建城2500年历史的晋阳古城遗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展柜,陈列着从该遗址出土的、经过修复的各种文物,其精美令人惊叹。

考古人带领公众探秘

  晋阳城从战国到宋初,是晋文化的核心。晋阳古城遗址于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将晋阳古城遗址列入“十一五”期间全国百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项目;2010年10月9日,晋阳古城获得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晋阳古城遗址是规模与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古城,是山西省首屈一指的大遗址。
  晋阳古城作为中国北方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中心,从建成到废弃,历经1500余年。它以独特的损毁方式,深埋于地下千余年,给后人留下诸多谜题,需要人们去解读。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太原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刘玉伟表示,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及文物局的重视下,晋阳古城遗址考古成果层出不穷,尤其是城市重要建筑的发掘,有利于社会各界更好地认识这个城市的价值,唤起保护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随着其重要考古发现的不断涌现,晋阳古城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将指日可待。
  考古人真的很神奇,他们可以穿越时空,游走古今。
  那么,考古是什么呢?作为一位从事考古工作近40年的老考古人,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太原优秀专家常一民从考古人的角度,讲述了考古中的那些事儿。他曾参与发掘晋国赵卿墓、隋代虞弘墓等重大考古项目,由他主持发掘的北齐徐显秀墓,荣获200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及“全国田野考古优秀工地奖”。目前,他的主要注意力放在了晋阳古城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方面。
  常一民说:“发掘出虞弘墓之后,我们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并州开化早太原洋人多》,北朝隋唐时走在街头的外国人比现在还要多,可以看出晋阳城当时在中国北方城市的历史地位有多高。”
  考古学是调查和发掘古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遗迹与遗物,藉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考古工作虽然艰苦,但也充满了魅力,吸引着考古工作者坚持不懈、孜孜以求地探索。”最后,常一民还讲到一件趣事,“徐显秀墓是在太原东山王家峰村的一处梨园内,发掘时会看到花开花谢,闻到花香、果香。这个村的梨在太原很有名,特别好吃,十几年过去了,村里每年还会把梨送来,我们有幸能品尝到”。
  紧接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研究室主任裴静蓉带领公众走进考古发掘现场,探寻考古奥秘,了解考古人不一样的乐趣。顶着烈日,她认真地给大家讲解了晋阳古城考古发掘的前前后后。
  “现在参观的是我们清理出的一些建筑构件,多为宋初时期的砖瓦残件。”
  “大家看,这是典型的唐代莲花柱础石,咱们现在所站的位置就是这一建筑群的门址范围。”
  “2号建筑基址处于古城的核心位置,这里出土了大量碑刻残块,有‘塑’‘像’等字样,还出土有小佛像。但是,尚不能确定属于何种类型的建筑群。”
  “再来看这边,是唐代的车辙印。”
  ……

零距离“考古”意义深远

  当天,参加活动的市民们都认真地听或问,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考古知识,探寻晋阳古城遗址的历史隐秘。不同的人在不停地重复着同样一句话,即:“这次活动太有意义啦!”
  82岁高龄的晋源人陈泽老先生看上去精神抖擞,还自告奋勇为前来参加活动的市民们指路、引路,他激动地说:“很高兴和大家相聚在晋阳古城遗址考古现场,聆听太原市文物局刘玉伟书记、晋源区文物局刘会中局长热情洋溢的讲话,聆听专家常一民讲述考古人的艰辛、裴静蓉介绍考古知识,一起参观发掘现场……殷切地期盼着晋阳古城遗址公园早日在我的家乡建成!”
  李维均说,走进发掘现场,每一寸土地、每一件文物都令大家对考古工作及考古工作者增添了一份敬佩,同时增强了大家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观念,“当我们漫步在晋阳古城的遗址上时,虽然无法穿越深埋于地下的建筑、街巷,但对于历史的追思依旧会产生无尽遐想。通过考古人辛勤的勘查发掘工作,晋阳古城这本‘天书’正由‘厚’到‘薄’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七旬老人张庭会讲道:“我们一到现场,就被庞大的考古发掘场地震撼了。这里原是晋源苗圃所在地,谁能想到在这地面下竟然埋藏着这样一座千年古城。距地面仅仅一米多,就整齐地暴露出了当年的建筑规模,一进院、二进院、三进院,庞大的雕花柱础石,告诉我们它当年的辉煌。”
  卓玛告诉记者,在考古工具实操阶段,他们终于看到了洛阳铲的真容,且亲自体验了一番。考古技师老师讲解了它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要领,并作了演示,教大家如何从所取土样中分析地层文化,同时还介绍了其他各种考古工具的使用,“与我们同行的小朋友,更是坚定了他此前就决定的当一名考古学家的理想”。
  能够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爱护文物、喜欢历史研究的种子,也正是举办此次活动的积极意义所在。
  “平日这里是封闭管理,今天是难得的开放日,因此大家格外庆幸,也格外小心翼翼,生怕损坏了文物。裴静蓉老师带领大家徐徐前行,从她的解说中,大家了解到许多专业理论知识,如研究确定考古遗存时空关系的两个基本理论和方法——地层学、类型学。站在2号建筑基址中,大家也试着用刚学到的知识查看地层,突然听到有人惊呼,‘就在脚下,一脚是唐朝,一边是北齐哦’。”刘建平兴奋地讲道,由于考古的特殊性,时代被叠加,历史仿佛有一股穿越时空般的魔力,抓住了大家的心,“我生于斯长于斯的龙城,竟然有这么沉甸甸的历史,我骄傲,我自豪,由此我更爱我的家乡了”。

让文物讲自己的故事

  “通过走进晋阳古城遗址——2号建筑基址,开展公众考古活动,我们可以让市民们参与到这样一个发掘过程,从中欣赏到它的价值、它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让大家对这些文化遗产产生感情,从而发自内心地去保护它们,更好地传承、弘扬我们的历史文化。”在8日上午举行的活动仪式上,本报副总编郑彩霞介绍道,由本报记者李尚鸿所著新书《山西考古那些事儿——聆听“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山西故事》,依托于三晋都市报社独创栏目“新闻故事连载”应运而生。作者从2008年开始,连续四年写出30篇山西考古故事,之后引起山西经济出版社的关注,遂从中精选出一部分,以入选或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山西考古项目为主,使这本书得以问世。
  该书策划人、山西经济出版社副总编董利斌在致辞中讲道:“哲学上有一个终极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考古人的工作就是在解答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中华民族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在不断地探寻、不断地奠定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山西经济出版社是我省旅游文化图书出版重点社,十多年来,出版旅游文化地方文化图书上百个品种,涉及大院、古建筑、古建筑装饰如壁画、历史人物、晋商、楹联匾额等,而我们不是以专业讲专业,而是以通俗的方式讲文物,以普及的方式讲文化,即文化科普。大众喜欢那些有故事、有细节、有情感、有温度的作品,能直抵人心、打动人心的作品。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讲自己的故事;让各种门类的专业研究向大众普及,让广大读者了解、热爱这片土地及历史,奠定面向明天的文化自信!”
  新书作者李尚鸿表示,希望通过讲好山西故事,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唤起大众对文物保护、文明守望的重视,并为山西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献上一份可资借鉴的历史文化读本。

本报记者

  • 上一篇:1822.56万人次端午游山西
  • 下一篇:“高考阅卷内幕”实属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