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希贵的弟子在表演傅山拳法。本报图片 本报记者 胡旭光 摄
傅山拳法现场展示。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华瑰宝——武术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断地传承发扬,向世人展示了山西人的尚武精神。9日,在2017年太原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上,就表演了部分传统武术,其中有传统杨氏太极拳26氏、南少林五行拳、傅山拳法、车派形意拳、通背缠拳等近10种省、市级“非遗”项目。不过,近些年虽然山西的武术人,一直在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武术文化做着不懈的努力,可是习武的人大部分还是中年人和老年人,青少年依然很少。“一些传统武术由于没有人继承,现在已经失传了。”山西省武术协会副主席、傅山拳法传承人张希贵表示,山西的传统武术想要弘扬和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和鼓励。
壹 他是傅山拳法的传承人
现年80岁高龄的张希贵自幼习武,主要擅长形意拳、长拳、太极拳、八卦掌等拳法,曾数十次组织举办全省、全国乃至国际形意拳及传统武术比赛。2003年,他被《中华武术》杂志评为全球(1982-2012年)三十位最具武术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说起张希贵的习武经历,还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正在上小学的张希贵很喜欢看武侠故事的小人书,对学武也有想法。“那会儿我们班有一位同学跟着郝师傅学拳,我也一起跟着。看了几天,非常喜欢,师傅说,喜欢就一起跟着学吧。”1950年,13岁的张希贵拜了赫赫有名的武师郝学儒为师,跟他学习长拳。那个时候,张希贵每天早晨上学前要跟着师傅练上一个小时的功,放学后还要再练一两个小时。“我一开始学武的时候,没有告诉过任何人,家里人也不知道。”但是每天练功,张希贵的布鞋穿不到一个月就磨烂了,他也因此常被父母责骂,“后来我到了太原师范上学,有一次在学校表演武术的时候,父母和同学才知道我学武的事。”1958年,张希贵凭借一身好功夫入选了那一年正式成立的山西体工队,成为专业武术运动员。同年代表山西在全国武术交流比赛大会上获得二等奖。次年,代表山西参加了第一届全运会武术比赛,所练枪术获得好评。1962年,张希贵成为山西体工队武术教练兼运动员,1973年荣任山西体工队武术总教练。1979年,张希贵调到了山西省体委工作,并于1981年至1985年参加了全国传统武术的挖掘。当时,张希贵与几位同事组成了山西省武术挖掘整理小组,着手对山西拳种进行挖掘保护。“因为武术比较保守,挖掘的时候也遇到了困难。”张希贵介绍,武术在过去都是师徒相授,比较封闭,一般都不愿意轻易献出来。好在张希贵在山西武林的人缘好,而且他在当武术教练时还常邀请山西的武术人前去交流、观摩,所以他们也因此放下了戒心,进行配合。“当时我们在全省挖掘出了65个拳种,但是也有一部分失传了。”张希贵与同事们走访了100多人,录制了25个小时的影像资料,最后出版了一本60万字的《山西武术拳械录》。
贰 他曾挖掘山西的传统武术
在那次传统武术的挖掘过程中,张希贵等人抢救了弓力拳、鞭杆等一批濒临失传的拳种,其中,在灵石县还发现了山西特有的拳种——傅拳。傅拳,是我国明末清初时著名的思想家、诗人、书法家、医学家和爱国志士傅山先生所创。在民间传说中,傅山先生身具武功,技艺惊人。由此,许多武侠小说把他塑造成一位侠客,比如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据说,在清初康熙年间,灵石望族、两渡何家的何世基曾请傅山来讲学传武,由此在灵石县留下了傅山拳。“当时灵石县的一位体委主任深入到了乡村进行挖掘工作,有一位90多岁的老太太从箱子下面拿出一本书,这本书封面上写着‘傅拳’二字,里面有许多图形。”张希贵介绍,据这位老太太讲,这本拳谱是她出嫁时父亲给她的,但她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只知道很重要。1985年,全国传统武术挖掘成果在北京故宫展出时,一位名叫李思元的老人看到这本拳谱就激动地说:“这是我们的拳。”随后,他当众打了一趟拳,与书本上所记载的丝毫不差。此外,还有一位来观看展览的老人也会练这套拳,他还介绍这个拳也叫子午太极拳,又叫绵山太极拳,因傅山先生曾在绵山住过而得名。之后,张希贵向李思元系统地学习了傅山拳法,并与其他人一同整理出《傅山拳法》一书。通过张希贵的发扬推广,傅山拳法在2008年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也成为传承人。张希贵认为傅山拳法是目前发现得最早的太极拳,比陈家沟太极拳的诞生最少要早50年,其拳势古朴,体用兼备,有极好的养生和技击价值,并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今年6月1日我去了趟华山,坐缆车上到北峰,然后走到中峰,还在山上练了一套拳。”虽然已到耄耋之年,但张希贵依然精神矍铄。从2013年开始举办的傅山拳剑培训班,每年都会吸引全国各地近百人参加。“通过这几年的培训和推广,目前在山西各个地市,以及北京、上海、山东、安徽等地,有数千人在练傅山拳。”迄今为止,张希贵门下已收百余名正式徒弟,徒弟的徒弟已传到第六代,而跟他学艺的武术爱好者则不计其数。
叁 政府支持才能避免断代
尽管傅山拳法在全国各地进行传授推广,但张希贵仍觉得不够理想。“现在练武的人,大部分都是中年人和老年人,青少年因为上学、上班的时间比较紧张,所以练的人就很少。”张希贵介绍,以前挖掘出来的65个拳种,现在能整理出55个就不错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武术虽然有中年人继承了下来,可是他们老了以后,没有人继承就失传了,像义和拳、三义拳现在就找不到练的人了。”然而,如今想在青少年中找到传承武术的后备力量,并非易事。因为随着晋商衰落、镖局解散,以及现代文明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会选择更为绚丽、时髦的运动项目。而传统武术也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逐渐改变了发展的思路。“武术在古代是为了实战,但是现在的武术是作为体育项目在进行推广,所以不管是民间武术还是竞技武术,都是以锻炼身体为主。”张希贵介绍,传统武术目前都是业余的、民间的,受限于场地、器材、对手等条件,并且缺少实战修炼,所以与每天都在进行实战、对抗的散打,没有可比性。不过,张希贵认为,传统武术传承至今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想要让这门古老的国粹传承下去,“就要进入校园,让更多的青少年练武。”因此,上个月在傅山先生的故乡——太原向阳店镇的傅山学校,为了让大家对傅山文化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和传承,该校联合傅山武学研究会把傅山拳法引入校园,旨在通过习武达到强健体魄的目的。那天,张希贵与20多名武术高手,在傅山学校先后展示了精彩的武术动作,刀、枪、棍、棒,以及令人惊叹的对练,让现场观看的300多名师生掌声不断。之后,傅山学校还为前来传授拳法的教练员颁发了聘书。接下来,张希贵还计划走进更多的学校进行推广。目前,全国有139个拳种,发展比较好的省份是河南、山东、安徽等地。“这些地方的普及面比较大,整体水平比较高,政府也比较重视传统武术,比如河南有太极拳和少林拳,政府每年都会拿出经费组织比赛,并进行推广和宣传。”张希贵说:“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它要继承、发展、发扬光大,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本报记者 张杨
9种传统武术列入省级“非遗”名录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崇文尚武的中国人喜欢对武术进行分类,于是就有了各种武术流派。在中国武术历史上,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统称为中国功夫三大拳种,而这些都与山西有关。从200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导组确定的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始,在前四批省级“非遗”名录中,列入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的传统武术就有9种,分别是心意拳、形意拳、文水长拳、南少林五行拳、傅山拳法、洪洞通背缠拳、浑元一气功、杨氏太极拳、鞭杆。在前不久公示的 《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名单》中,又有9种传统武术在列,分别是太行意拳(古传太极)、战功拳、弓力拳、王宗岳太极拳、流星锤、散手迎风掌、杨家枪法、孝义秘传64式活步大驾太极拳、手搏术。据了解,此次评选参照了前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申报数量与入选比例,原则上不超过市级代表性项目总数的30%,已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的同类代表性项目未被允许申报。
本报记者 张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