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的退耕还林绿了青山,也让农民看见了金山银山。”8月26日,由中宣部新闻局、省委宣传部组织的中、省、市媒体对延安市生态文明建设及退耕还林20周年主题采访活动来到延安市宝塔区。
自1999年以来,宝塔区退耕还林106.82万亩,20年的退耕还林让区域内生态环境发生了量的变化和质的飞跃,山川大地也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走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道路...
封山禁牧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退耕前,冯庄乡薛张流域内全是荒山荒坡,林草覆盖率只有18%。”冯庄乡乡长杨树伟说,“退耕后经过20年的不断种植养护,流域内林草覆盖率达已经达到90%以上。”
回想起当年退耕还林的政策实施,杨树伟动情的说道,“那时候,退耕还林很多村民都不理解,害怕政府退耕还林不给补钱,地也产不出粮食怎么过光景。很多村民都在质疑政策能不能实施,后来有中央的资金的大力支持,才推动了退耕还林的发展。”
据介绍,2018年底宝塔区苹果面积49.75万亩产量29.6万吨,蔬菜种植面积6.65万亩、产量18.17万吨,畜牧业产值3.1亿元,三大产业总产值达到2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退耕前的1313元增加到10856元。”
“退耕还林以前都是靠天吃饭,人均纯收入才有1900元。”杨树伟介绍说,后来冯庄乡大力发展苹果、蔬菜产业,主要是供应延安市区,相比退耕前人均纯收入都增加了一万多元。
记者了解到,宝塔区自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来不仅让冯庄乡薛张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彻底改善,而且也带动了全镇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使全镇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明显提升,而冯庄乡薛张流域只是宝塔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一个缩影。
水土治理显成效
林草覆盖率净增21个百分点
“绿树葱茏,荷花相映……”在去往南泥湾的路上一行人都没有想到,在陕北还有这样的江南美景。
“退耕还林以后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退耕以前山地全部开垦,农民广种薄收,一到雨季泥沙还大。”回忆起当年的退耕情景,74岁的候秀珍老人动情的说,“社员不认同,我们7个党员带头干,那时候我还是驻村干部,作为一个党员我有义务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后来国家把退耕的补助发了下来,就把村民的积极性给调动了起来。”南泥湾三台村老支书王福亮说,“每亩地补160元在当时已经是不小的数目,庄稼收成好的时候也不一定能收入这么多钱。”自从有了退耕还林收入,村民就不在只有种地这一种收入,有的在家搞养殖、进城打工,收入也变得多样化了。
华商报记者从宝塔区退耕办了解到,近年来宝塔区治理了水土流失面积1580.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提高了45个百分点,重点治理区已经达到水不下山、泥不出沟。森林面积由190.1万亩增加到249.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6%提高到46.92%,林草覆盖度由46.7%提高到68.2%。
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
生态环境得到空前改善
近二十年的退耕还林工程是国家在延安投资最大、实施期限最长、覆盖面最广、群众得实惠最多的生态建设项目,全市有80%以上的农民受益,截至2018年,退耕户户均获得补助3.9万元,人均9038元。
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的46%提高到2017年的81.3%,提高了35.3%。全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68%,入黄泥沙量由每年的2.58亿吨降为0.31亿吨,降幅88.4%。土壤侵蚀模数由每年每平方公里9000吨降为1077吨,降幅为88%。延安市因退耕还林面积大,成效显著,是名副其实的“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退耕还林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
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境内生物多样性也日渐丰富,2018年6月,子午岭林区发现了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金钱豹,这也是迄今为止在国内发现的金钱豹最大野生种群。
(ZH)
编辑:二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