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喜迎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从“三变”看四川城乡一体化发展

时间:2017-05-13

江滩湿地公园的建成,让宜宾南溪区市民又添休闲健身好去处。罗平 摄(视觉四川)

  5月7日,星期天,成都郫都区三道堰镇青杠树村村民邱应章家里挤满了游客。人均消费几十元,一个周末下来,他会有数千元的收入。

  4年前,青杠树村启动村落改造,建起了上百栋崭新的川西民居。邱应章看到了商机,毅然放弃在大城市的工作,回家搞起了乡村旅游。

  这是四川城乡五年间变化的一个平常片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理念融入治蜀兴川全过程,开创了具有四川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城镇格局、经济实力和治理体系都有了显著变化。

  本报记者 罗之

[1][2][3]下一页 尾页

  格局之变

  城市布局梯次发展,村镇建设由点及面

  所有的房屋、道路建设均不破坏自然景观,这条“铁规”让青杠树村成为成都新农村建设的代表作。

  2014年,省住建厅和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和功能定位,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确立了城乡发展新格局。

  三道堰镇尝试“扩容”,五村连片发展,但并非将行政村合并,而是通过跨区域、示范片模式突破“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发展。

  我省对15个城市的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和优化,对159个开发区的规划进行审核把关,编制完成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四大城镇群规划,“一轴三带、四群一区”的城镇化发展空间布局正在塑造新的城乡版图――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成都是龙头,绵阳、南充等百万人口大城市为支撑,重点县城建设有序开展,梯次发展的城市格局推进,300个重点镇和众多幸福美丽新村分布各地。

  省社科院城镇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鸣鸣认为,随着交通建设快速推进和产业转型发展,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下,市州经济梯队和区域经济板块不断做大做强,人口双向流动加速,由点及面的城镇格局有了底部基础。

  实力之变

  工业农业结构质量优化,服务业成主导产业

  “生意太好了,我们也要把规模扩大。”前不久,青杠树村和邻村几十户村民签订了房屋租赁协议,打造乡村客栈,年保底租金3万元,有收益双方分红。

  2015年,青杠树村入选“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度假区。趁热打铁创建国家4A级景区,每年游客达50万人次左右。

  去年,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综合经营性收入达1150亿元,成百上千个“青杠树村”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农村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高达378.5亿元,超过6000万农民受益。

  在城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在积极推进,通过对工业经济提质增效,七大优势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不断提高。8.5%,我省今年一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数据,这也是自2015年以来的同期最高增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总经济师黄朝阳注意到其中一个变化,“传统存量和新动能新项目的贡献首次各占一半,证明了工业经济结构正继续优化。”

  我省服务业已超过第二产业,至2016年底占比达45.4%,全省经济正向形态更高级、结构更合理的发展阶段演进。

  目前,我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1年的2.92∶1缩小为2016年的2.77∶1。

  今年4月,省财政首次安排4.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21个宜居县城试点建设。之前,我省已建成67个山水园林城市、15个国家生态县,城乡宜居水平不断提升。

  治理之变

  产权、户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7市试点城市执法体制改革

  从2014年举办踏青节开始,青杠树村的人气就不断飙升。没有旅游经营经验的村民们既高兴又忧虑,直到借外力联合组建起独立的旅游管理公司,才不再担心。全体村民都能从旅游收入中获益,为了照顾没有独立经营的村民,邱应章这样的经营户每年还要缴纳7500元左右的“管理费”用于再分配。

  过去五年,我省放开除成都市外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同时,围绕户籍制度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消除就业、社保、教育等方面的差异。

  以全省首批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示范片的郫都区为例,不仅尝试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还将农民工全部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围,简化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条件,统一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参保缴费和待遇享受办法,农村人也可享受城里人的待遇。

  目前,我省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基本完成,一村一名农技员全部落实,农民进城落户与“三权”脱钩,专门制定了若干财政政策以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益,仅在2016年,省财政就下达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金9亿元。

  城市治理也在酝酿新变。今年2月,我省7市开展城市执法体制改革试点,明确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为全省城市管理和执法的行政主管部门,从完善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机构和队伍、制定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扭转长期以来城市管理“多头管理、多头执法”的现象。

首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 尾页

  新 闻 当 事 人

  治理“垃圾围村”村民只掏1元钱

  □本报记者罗之

  5 月 4日,一场夜雨后,丹棱县龙鹄村潮湿的村道上透出一丝凉意。村支书罗朝运一大早就在村子里转悠,查看垃圾清理情况。这天他的身份是卫生管理员。

  当了10多年村支书的罗朝运第一次换这个身份还是在6年前。2011年3月,龙鹄村首次尝试将垃圾治理“外包”出去。垃圾治理承包竞标当天,全村402户人来了398户,7个村民投了标,村民张治明以36400元的最低价中标。

  之前,被垃圾围村的龙鹄村想了不少办法。每年都组织村干部和村民租船清理河道垃圾;从2009年开始还雇了2名保洁员专门负责,结果因工资低、监管不到位,保洁员没积极性,垃圾经常溢出。

  张治明承包垃圾治理后,和另外两个人合作,从垃圾收集到分类再到转运,一年成本只要1万多元。张治明已连续承包龙鹄村生活垃圾治理达5年。

  外包的同时,龙鹄村修建了三类垃圾池,一种是每3户到15户不等的联户定点倾倒池,全村有63个,覆盖了每个角落;一种是在1到3个村民小组的中心位置修建的3个联户分类减量池,垃圾治理承包人要负责把村民倒在联户定点倾倒池里的杂草、果皮等能自然分解的垃圾挑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腐化再埋到果树田间;最后一种则是村垃圾收集站。“承包人的工作就是将剩余的垃圾运到这里,就结束了。”罗朝运说。

  不同规格的垃圾池全部由县财政投入修建,统一规格和材质,联户定点倾倒池每个只要300元,分类减量池只要1500元,村垃圾收集站再配几个垃圾桶,最大限度节省开支。

  罗朝运发现,经过回收和腐化堆肥后,最后运到村垃圾收集站的垃圾只剩约20%。因此,村干部在监督垃圾治理承包人的同时,也会监督村民按要求进行垃圾分类和定点倾倒。

  2011年开始,对村民收取每月1元钱的卫生费,全部用来支付外包费用,不够的则由村集体和县政府补贴。1元钱将村民“串联”起来,将治理行为和村民的切身利益结合在了一起。

  丹棱县还建立了县、乡镇、村组三级管理机制,进行目标考核、季度评比和暗访曝光。多了一重身份的罗朝运,也多了一份县上用于奖补村干部的卫生管理费。

  切 片

  全国首个省级数字城管平台运行满一年

  □本报记者 罗之

  “今年前5个月,全省城市管理中广告牌占道、非法张贴小广告和小商贩无照经营是最突出的三类问题。”5月8日,省住建厅信息中心,管理人员轻点鼠标,在全省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上找到了“答案”。

  今年5月,我省省级数字城管平台迎来运行满一周年的“生日”,是全国第一个建成并投入运行的省级数字城管平台,主要由数据上报、数据挖掘、综合展示、统计分析等系统组成,已形成由近千万条事件问题构成的省级城市管理数据库。

  自2007年以来,全省40个城市先后建成数字化城市建设管理平台,省级平台充分整合多个子平台信息化资源,实时采集197类全省城市管理问题数据,以实现“一键式”查询和管理。

  省住建厅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平台一方面通过视频监控、门户网站等检索收集各地城市管理问题,实时派发当地主管部门整改,并全程记录纳入当地当月考核评价;另一方面,通过量化考核指标,自动生成评价结果,每月以数字简报形式编发,最终汇总成各地年度目标考核成绩。

  成都、德阳等7市日前正开展城市执法体制改革试点,省级数字城管平台为全省开展城市管理改革试点,建立用数据决策、管理和创新的城市管理新机制奠定了基础。

首页 上一页[1][2][3]
  • 上一篇:[脱贫攻坚先锋]胶鞋书记“走”出来的脱贫路
  • 下一篇:[喜迎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一带一路”看四川 对外开放格局正悄然生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