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坐着慢火车长大的凉山孩子:梦想在实现 家乡在改变

时间:2017-05-19

每逢周末,有600多名学生坐着这趟慢火车,在家和学校间往返。

  “大凉山最后的慢火车”追踪报道

  从普雄往返攀枝花的5633/5634次列车,是目前成昆线上四川境内最后两列慢车之一。这趟绿皮慢车,全程353公里,停靠26个站,票价最高25.5元、最低2元。每个周末,这趟慢车,就会成为凉山州最大的“校车”,搭乘着超过600名学生,在学校和家之间往返。

  在攀西地区,坐着这趟慢车长大,走出大山的孩子,有很多很多。5月18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报道了这趟慢火车的新闻后,多名曾经坐着慢火车,走上求学路的网友致电本报,讲述了关于这趟慢车的美好回忆。

  这是一列有着梦想的慢火车,它不仅是装载着大凉山孩子求学梦想的“校车”,还是近年来,在凉山州精准扶贫中,搭乘沿线村民脱贫奔小康梦想的致富列车。

  47年间,慢车速度没变,22年来,价格依旧,当地人关于慢车的那份记忆也一直未变。有变化的是,当地的教育在发展,村民的生活在改善,曾经的梦想,在一个个实现。

  观念之变

  坐着慢车考上大学的三兄妹:

  “如今,不上学的孩子几乎找不到了”

  “这辆绿皮火车,承载了我们无数攀西少年的梦想,希望你慢慢依旧,将更多追梦赤子带出大山。”5月18日,在华西都市报官方微博上,网友“追梦赤子心艾”留言说。看到这些评论,30岁的黑日木呷眼眶突然湿润起来。

  在成昆铁路的路线上,在凉山州喜德县,有一个叫做新凉的小站。黑日木呷,就在小站附近的波振村长大。

  家中,黑日木呷排行老大,两个妹妹,分别比她小2岁和5岁。

  对于慢车的记忆,黑日木呷始于小学三年级。父母将他送到普格县一所小学读书,那里,有当老师的亲戚帮忙照顾。

  当年,村里不少人颇为不解:读书有啥用?还不如回家帮家里放牛干农活。

  “老师要挨家挨户去劝家长,请娃娃去上学。”黑日木呷说,10多年前,当地的普遍现象是,孩子撒野满山跑,读书的没几个。有时候,老师好不容易把娃娃请到学校上课了,没过两天,他们又回去放羊了。

  但黑日木呷的父母坚信:只有读书,才能有出息。那时,家中经济条件困难。在喜德县中学读初中时,黑日木呷要背着大米和土豆,到学校煮来吃。

  2002年,黑日木呷读高中了,两个妹妹也上了初中。面对3个孩子上学的沉重压力,黑日木呷的父母坐着慢火车,到了邻近的攀枝花市找活做。黑日木呷三兄妹很懂事,假期,他们会去父母工作的地方帮忙。

  如今,黑日木呷是西昌市委宣传部的一名公务员,二妹在甘洛县当中学老师,三妹在一家大型集团项目中担任经营负责人。而父母,也被黑日木呷接到西昌,安享晚年。

  黑日木呷说,如今,老乡对教育越来越重视,不上学的孩子几乎找不到了。

[1][2][3][4]下一页 尾页

慢火车抵达喜德车站。

  命运之变

  小山村走出的第一个研究生

  “每次回家,都会去坐一次慢火车”

  31岁的龙天斌,是黑日木呷的高中同学及好友。他的老家,在喜德县两河口镇成昆线旁边,在家门口就看得到铁路。

  龙天斌的家境,并不比黑日木呷家好多少。父亲在家照顾几亩田地,母亲则在当地卖蔬菜。

  龙天斌的母亲每天从新凉站出发,乘坐慢车抵达泸沽。在泸沽菜市场,背着满满一背篓菜,上火车运回新凉贩卖。卖一斤菜,赚一两毛钱。

  和黑日木呷家一样,龙天斌的父母,也在努力让孩子们上学。2004年,龙天斌考上了西华大学,圆了大学梦。那时,姐姐也在上大学,他全靠助学贷款才完成学业。

  对于慢车,龙天斌充满感激。高中时,有很多次从学校回家,生活费已经花光,上火车后,拿不出几块钱的车票钱,十分尴尬。而此时,乘务员见他是学生,会微笑着挥挥手,让他免费坐车。

  2008年,龙天斌考上了四川大学的研究生,学习计算机专业。毕业后,进入华为公司成都研究所,成了一名工程师。

  龙天斌是村里走出去的第一名研究生。他的姐姐,从宜宾学院毕业后,在盐源中学当老师。姐弟俩努力读书的故事,如今在两河口镇,仍被人津津乐道。

  如今,龙天斌已在成都安家,女儿也有2岁半了。工作忙碌,也只有假期才能回家。每次回家,龙天斌都会去坐一次慢火车,在车上,他会给他的妻子,讲述关于这趟火车,以及这座大山的故事。

首页 上一页[1][2][3][4]下一页 尾页

列车上欢笑聊天的学生。

  教育之变

  凉山女孩回乡当幼教老师

  “孩子们每天都有免费的营养午餐”

  慢火车会从喜德县拉克乡经过,在铁路边的四合村,23岁的吉克阿支,是村里的幼儿教学点老师。

  吉克阿支的家,在喜德县两河口镇呷多村,交通不便。初中毕业后,她没有继续读高中,因为,家中还有弟弟和妹妹,他们的成绩都很好。她选择到凉山州民族师范校就读,这样,可以更早毕业出来工作,减轻家里的负担。

  2015年10月,为补齐教育短板,凉山州启动“一村一幼”计划,在每个建制村都设立一个幼儿教学点。当年12月,吉克阿支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幼教老师。

  在四合村幼教点,共有58名学生。孩子们每天中午有免费的营养午餐,每餐一荤一素加米饭,下午,还会供应水果。

  吉克阿支感言,现在孩子们的生活条件,比她小时候,好了太多。

  “现在,幼教点的孩子都能熟练说普通话了。”吉克阿支说,刚开始,孩子们基本啥也听不懂,也不会说。

  她的主要工作,是教孩子们说普通话,教他们卫生、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带他们做游戏。如今,一些内向的孩子,性格也变得开朗大方起来。

  据凉山州教育局介绍,截至今年3月底,凉山州共开办村级幼教点3069个,设立教学班3892个,招收幼儿11.52万人,选聘辅导员7738名。目前,凉山在园(班)幼儿已达24.59万人,全州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83.35%。

首页 上一页[1][2][3][4]下一页 尾页

  生活之变

  穿行大凉山的“脱贫列车”

  “没有这趟慢车,花椒就卖不到钱”

  5月,沙马拉达乡的气温逐渐升高,地里的花椒也饱满起来。再过2个月,就要收获了。

  火把村村民吉克尔正,是村里的花椒种植户,3亩多地的花椒,是一家人主要的经济来源。烈日下,花椒长势正好,吉克尔正盘算着今年的收入。去年,他家的4000多斤花椒,卖了3万多元。此外,家里的猪和鸡,加起来也能有万把块钱的收入。

  和吉克尔正一样,靠着种植花椒、核桃等经济作物,近年来,村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

  “没有这趟慢车,我们的花椒就卖不到钱。”吉克尔正对慢火车十分感激。刚采摘下来的青花椒,从沙马拉达上火车,吉克尔正一次要运送几背篓、200多斤的花椒到喜德县城,单边票价仅4元钱,运输成本很低。而如果坐汽车,运输成本则会高达200多元。

  在成昆线上工作了17年的沙马拉达车站副站长王志刚看来,近年来,车上的学生越来越多,同时,随着当地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沿线村民的生活也在改变:外出打工,或者做小生意,以及扩大自家的花椒、核桃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正在逐步摆脱贫穷。

  随着成昆铁路复线的加紧施工,预计到2021年通车后,当地的交通条件也将极大改善。

  不过,这是一趟有梦想的慢车。为了村民的生活能跑得更快,让山里的孩子走得更远,它还会以目前的价格,继续按照它自己的速度,在大山之中,载着梦想和希望前行。

  杨孟龙华小峰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徐湘东摄影报道

首页 上一页[1][2][3][4]
  • 上一篇:公立医院改革第一城南充 乡镇患者可享“三甲”服务
  • 下一篇:川南城际铁自泸线第一片箱梁成功浇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