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17年行走4万余里 成都退休老人只为找寻客家足迹

时间:2017-05-23

  在成都市成华区长融东二路东方・惠城小区,有一位名叫杨光福的退休老人,他花了17年时间,走遍72个市县、198个乡镇,实地走访并拍摄客家会馆60余处、客家祠堂15处、外省移民会馆30处、名人故居20处、山庄土楼20处……行程4万多里,花费积蓄数万元。如今,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找到一个接班人,继续寻访之路。”

  客家老人痴迷会馆文化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东方・惠城小区,参观杨光福老人的私人摄影作品展览馆。一位精神矍铄,戴着老花镜的老人前来开门,他就是杨老先生。还没来得及问候,记者就被眼前的场景所吸引。整个房间虽然不大,但是三面墙全部挂着各种老旧建筑的照片,有会馆、小土屋、雕楼、大牌坊、古寨、民居,以及庄园等。每一幅照片旁边都贴着手写资料,对照片的出处、背景进行了详细介绍。进门的右侧桌子上,整整齐齐表放着几摞大牛皮纸信封,里面装着没有陈列的照片。

  “其实,拍摄这些照片只是一个偶然的开始。”杨光福告诉记者,他们祖辈来自江西赣州府安远县太平堡新田甲杨背岭,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上川,落业于成都洛带镇桃花寺杨家大院。其父临终弥留之际,让他有机会一定要回祖地,告慰先祖。

  可是,杨光福身体不好,1999年,便病退在家。200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某媒体报道,广东会馆高大威武、金碧辉煌,是四川境内最大最高最富丽的会馆。“一系列的形容词,瞬间吸引到我,当即决定一探究竟。”因为,杨光福知道广东会馆是来自广东的客家人修建的。为了父辈的遗愿,为了自己的好奇,杨光福开启了自己的寻访之路。

  历经风雨不改初衷

  “真的是兴趣使然,走访完一家客家会馆,心中不免会想其它地方也有客家人吗?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就是怀着这样的好奇之心,杨光福一走就走了17年,南至西昌、西至云南、北至剑阁、东至重庆涪陵。涉足4万多里,拍摄了数千张珍贵照片,“当年买了100多个胶卷。”

  四川省内的会馆多,分布广,居全国之首。历经多年春秋风雨、沧海桑田,杨光福发现生活在巴山蜀水靠耕读传家的客家人很多都被同化,不少地方的客家会馆、庙宇和民居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甚至被严重破坏,他担心这些孤立的客家方言岛上的客家文化现象会渐渐离我们远去。

  为了进一步探究客家文化,杨光福无论遇到什么挫折,始终没有放弃过寻找。病退之初,杨光福一个月不足200元的退休工资,为了筹措寻访的费用,他利用空余时间在亲戚店里打工。尽管经济不济,但是为了了解更多的讯息,他同时订阅了三四种报纸,以方便自己发现新的信息,“只要看到报纸上哪儿有与客家有关的,我就立即准备,马上出发。”

  “一路走来,能有这么多优秀的摄影作品,侄儿功不可没。”杨光福说,侄儿是二手车店的老板,经常到处出差,每次出门前,都会问他,是否需要搭车。“只要顺路,马上收拾东西出发。经常搭顺风车,让我节约不少路费。”杨光福告诉记者,要去的地方都比较偏远,没有顺风车的日子就乘大巴车。到了小县城再转班车,不通班车的地方就租摩托车,摩托车去不了的地方就走路。有一次,他徒步到一个深山老林去拍摄,突降大雨,淋得如同落汤鸡。“那时就在想,自己究竟图什么,下次再不出门了。”可是,一回到家看到心仪的照片,所有的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发现新的地方,再一次毫不犹豫的背上行囊出发。

  探访之路盼后继有人

  在找寻拍摄客家文化中,杨光福还找到了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被围困到被俘被害那43天的神秘故事。除此之外,杨光福还走遍了川内的名人故居。他告诉记者,有一次走访名人故居,越走越兴奋,出门在外8天,竟然忘了给妻子电话保平安。家人在家如坐针毡,四处打听他的消息。

  故事的开头,记者讲过,杨光福的每一幅作品都有出处。不过,为了让旁人一目了然读懂图片,杨光福不出门走访期间,只要有时间就泡在省、市图书馆,查阅、记录各类相关在资料。他说,“既然做,就应该做好!”

  随着年龄的增大,杨光福的体力大不如从前,不能再翻山越岭去寻访。然而,找寻客家足迹这件事,他始终放不下。老人说,自己的愿望很简单:“希望有一个接班人,能继续走这条路,找出那些隐藏的客家方言岛上的客家文化。”

  本报记者 邓婧 文/图

  • 上一篇:【扑下身子抓落实】四川推进家庭医生签约 2020年力争将服务扩大到全人群
  • 下一篇:睡眠很重要 夏天来了,老年人如何保证黄金午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