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代表建言:瞄准软肋下功夫 让小农户不“掉队”

时间:2019-03-12

川报集团特派记者熊筱伟

小农户和农业现代化,似乎是一对“反义词”。而让两者从“反义词”变“关联词”,已上升为国家政策。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提出,支持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此前半个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

作为农业大省,四川该怎么把更多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不让他们“掉队”?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代表和业内专家。

避免“小”的软肋

建议以各种形式“抱团” 建立以区域资源禀赋为基础的专合组织

根据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小农户数量占农业经营主体的98%以上。多位代表表示,不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农业消费升级需要也得不到满足。

小农户的天生软肋是“小”――没有规模,就没有和销售方的议价能力、就缺乏应用先进技术和标准的动力。

如何摆脱“小”的困境?“抱团”,是被提到最多的答案,即鼓励成立农业专合社等,以获得更高经济收益、更强竞争能力。全国人大代表、省畜牧科学研究院院长蒋小松建议,支持建立以区域资源禀赋而非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农民专合组织,跨村、跨乡乃至跨县发展以扩大规模;同时完善相应功能,使专合组织向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方向发展。

省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特别提到了一种全新模式――借鉴台湾“农会”等经验,德阳市罗江区的略坪、蟠龙两镇率先开展“农联”(新型农民合作联合社)改革试点,将分散的小农户以入股等方式凝聚起来,提供生产、营销甚至贷款、生活等服务。和专合社相比,它有更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他建议能在省内扩大试点。

全国人大代表、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李君则谈到了互联网的价值:可运用互联网理念和技术将小农户组织起来,推动每家每户进行标准化生产的同时,共同去建品牌、拓市场。

克服“弱”的软肋

扶持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 以“外包”促进农业分工

除了“小”,小农户发展还有一个困难:“弱”。小到农忙季节人手紧张、种植技术传统,大到新农业机械没钱买……发展现代农业,有些事小农户不会干、干不了。

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院长罗必良建议,大力扶持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以“外包”促进农业分工。“随着现代农业科技进步,多数农事活动环节是可以分离的。”他举例说农业机械可由农户购买变为由市场提供中间品服务,整地、育苗、栽插、病虫害防治、收割等生产环节亦可向专业化服务组织外包。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制度框架下,甚至可发展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经理人代营等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主任任晓春和同事,就在充当这样的“托管人”。“在保持小农户和土地联系前提下,把土地交给我们托管,用无人机洒药、用收割机收割,能更好发挥现代化优势。”他介绍目前全省供销社系统已托管土地超过340万亩。以水稻田为例,每亩每年可为老百姓增收200元。

罗必良认为,还可以通过政策支持,让那些有长期、稳定务农意愿的小农户稳步扩大经营规模,逐步发展成为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家庭农场。

  • 上一篇:围绕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 代表委员展开热议
  • 下一篇:讲好赤水故事 以生态产业助推脱贫奔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