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春耕高科技! 进口机具移栽蔬菜北斗卫星田间起垄

时间:2019-03-12

郫都区农机推广示范基地

郫都区农业机械化

四川新闻网成都3月11日讯(龚芮 孙浩 记者 陈淋)又是一年三月天,春耕春播正当时。旋耕机打田、起垄机起垄、生菜移栽机栽种覆膜……惊蛰前后,成都市郫都区新民场街道田间地头一片忙碌,各式各样现代的智慧农业机械“铁牛”穿梭于田间。

贺彬是新民场街道净菊村生菜种植大户,“采用这台从意大利定制的生菜移栽机,可以一次性完成生菜栽种和覆膜两个步骤,种完一垄地仅需6分钟,而传统方式完成同样工作量需要一至两小时,还达不到现在的品质标准。”说起农业机械化带来的方便,贺彬乐得合不拢嘴。

2019年1月3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培育一批农业战略科技创新力量,推动生物种业、重型农机、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自主创新。建设农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基地,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支持薄弱环节适用农机研发,促进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每亩多赚6600元,现代农机受欢迎

平整的地垄,机器驶过,青青的菜苗就栽种完毕。贺彬算了一笔账,“机栽生菜每颗重量平均600克,手栽平均500克,且每斤机栽收购价格一般高于手栽0.2元,算下来,机栽每亩每年产值比手栽多2600元,加上节约的4000元人工成本,机栽每亩年收益能多6600元。”

贺彬雇的这台移栽机来自郫都区兴明农机专业合作社,机器自意大利进口,耗资10余万。合作社负责人唐兴明介绍,“意大利的操作环境和我们这有些不同,所以设备回来后,又因地制宜进行了改良,安装了最窄的轮胎,沟渠恰恰是一个轮胎的位置,这样可以最大限度节省土地,增加栽种面积。”此外,合作社还根据实际需要,对设备改良实现栽种覆膜一体。“覆的反光膜,虽然造价比传统膜贵了一倍,但既能防泥水,又能防杂草,还能防虫害,确保了品质。”唐兴明说道。

据了解,兴明农机专业合作社目前配备各类农机具51台套,除了意大利进口蔬菜起垄、移栽覆膜、收获机械外,还有东方红系列拖拉机、洋马高速插秧机、拖拉机背负式打药机、谷物烘干机等等。“合作社主要从事土地整理、秸秆还田、机耕、机播、机插、机收、大型机械植保、开沟、起垄以及蔬菜全程机械化作业。”唐兴明介绍,2015年至2018年,合作社在全区完成了秸秆粉碎还田作业8000余亩,为种植大户完成机耕12000亩、机插秧8000亩、机收4000亩。

[1][2]下一页 尾页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郫都区现代农机春耕忙

北斗系统,为郫都农机插上信息化翅膀

贺彬的地里,生菜苗栽种完成。另一块地里,唐兴明准备对一块刚刚收割完成的土地进行作业。合作社的小梁翻身坐上旋耕机,打火启动,下地,土地深松,一气呵成。完成这道工序,他来到地边架起了一套“北斗慧龙”的设备,准备要起垄了。“这是一个GPS导航装置,拖拉机机身上则有一个接收装置,司机不用握方向盘,通过看屏幕就可以掌握起垄。第一步通过旋耕刀将土块粉碎,第二步镇压成型一体完成。”唐兴明介绍道,“过去(起垄)总是不直,要么歪了,要么高矮不一,但加上这个‘北斗大脑’后就迎刃而解了。”

近几年,北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渐普及,农业用北斗终端在2015年开始使用在农机上。拖拉机安装上北斗系统后,就能对作业田块进行扫描和规划,根据规划的路线,能精准把控作业行进的路线与行间距,按最佳的路线作业,避免作业的重叠与遗漏等现象的发生,北斗自动驾驶仪导航定位误差精度在1厘米内。

2017年,郫都区安排财政资金对购置安装北斗农机管理终端的给予专项补贴,北斗应用开始逐渐渗透到起垄播种、土地深松、作物收割、秸秆还田等农业生产工序。目前,郫都区16家农机合作社数百台农机安装了北斗系统,下一步还将打破北斗农机系统与农业物联网系统的隔阂,实现农户与农机服务的有效对接。

校地企合作,打通农业机械产学研用通道

“建校之初,我们学校只有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农业生产机械化两个本科专业,当时招收了300多名学生。”来到西华大学档案馆,馆长杨志松娓娓讲述起西华大学的“农业情”。当时全国布局的五所农机学校之一,半个多世纪来,西华大学为农业机械化和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培养了20余万名毕业生。

如今,郫都依托拥有西南地区第一个机械农场(国营四川省机械化农场)和全省第一个拖拉机站(国营四川省郫县农业机器拖拉机站)的“双第一”历史优势,借势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以西华大学为研发平台、以吉峰科技为创新生产平台、以陌上花开为应用示范基地、以天本地源等创新创业企业为驱动平台,形成“高校科研团队+行业龙头生产+田园综合体应用示范+企业自主创新”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现代农业装备园区和高端农机装备集中展示区,打造农业机械产学研用的生态圈,形成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全国典范,助推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

在西华大学农业机械工程研究所教授廖敏看来,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田间地头,可以最直接观察到技术效果,根据农民实际需求,研发更具操作性、针对性的农业机械。“过去那种关着门搞科研的思路已经过去,近期,郫都区农林局就多次邀请我们去新民场、唐元,希望根据当地生菜和韭黄种植情况,研发韭黄培土等机械。”廖敏说。

不仅有校地合作,郫都区内不少农业企业与西华大学农机研究所也建立了技术联系,“最近,菁蓉镇的天本地源科技有限公司就与我们合作,将他们的深松深施专利技术架构到我们开发的动力平台上。”廖敏说道。

据悉,去年郫都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7.7%,在成都全市处于领先水平。为了进一步提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郫都区还在农业片区规划建设了德源、三道堰、安唐片区三个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新民场生菜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唐元锦宁韭黄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等农业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开展水稻机械化育秧、插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生菜机械化移栽、收获等现场演示培训,通过抓点引领示范,带动广大农户认识新技术、使用新技术。

(图片来自郫都区委宣传部)

首页 上一页[1][2]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 上一篇: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四川去年为消费者挽回损失1.4亿
  • 下一篇:小伙打工失败怕被家人数落不敢回家 借宿高速边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