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伍力 江芸涵
春风又绿龙泉山。3月12日,省直机关、高校、企业、金融机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包山头”植树履责活动启动,龙泉山再添500余株绿树。
“这两年巡山,我亲眼看到荒坡田坎一点点变成树林。”看着植树的热闹场面,成都市龙泉驿区茶店镇龙泉湖自然保护区森林管护站管护员李天明颇为感慨。
直观感受背后,还有数据佐证。成都市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管委会副主任骆丹透露,去年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已完成6.5万亩增绿增景计划,今年还将增绿增景4万亩以上。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这颗“城市绿心”正不断生长。
多项创新共同“增绿”
在“包山头”植树履责活动现场,300多名省直机关、高校、企业和金融机构职工按照各自单位划片,义务开展植树活动。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这些单位还将委托专业队伍参与造林管护。有关部门还将出台相应考核标准,督促单位和个人履职尽责。“通过‘包山头’实现区域绿化,是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模式的一大亮点,我们将尽快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骆丹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当天所栽树木全是银杏、香樟等常见的乡土树种。骆丹解释,根据前期摸底,龙泉山脉现有植被多为农田、果林,人工痕迹重,生态效益差。“历史上龙泉山一直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所以‘增绿’树种选择银杏、香樟等,不但涵养水土,而且尽最大程度模仿自然,还原龙泉山本来面目。”
龙泉山“增绿”还在全省范围内首次尝试无人机飞播造林。“选择约500亩退耕荒地和果园作为试验区,结果显示使用无人机飞播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大飞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管委会生态事业部部长冯毅介绍,今年还将开展飞播造林试点1200亩。
龙泉山“增绿”,还得到碳中和项目助力。所谓碳中和项目,指计算活动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近年来已在高规格国际大会中被逐渐采用。去年8月在成都举行的第二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就举行了我省首次碳中和项目启动仪式。成都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500亩碳中和林,以完全抵消论坛碳排放。
“科技+法律”助力“护绿”
建好如何管好,是多地城市森林公园建设面临的共同问题。对于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成都的做法是边建边管,提升功能品质。
植树现场,三层楼高的茶店镇龙泉湖自然保护区森林管护站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该站共有7名管护人员,储物室内整齐摆放着防火服、喊话器、油锯、风力灭火器等装备。“管护人员通过手持移动终端,能够实时定位、报送灾害及案件等信息。”骆丹说,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正在打造智能化监测平台,并深化林长制、智慧监管与专人管护相结合的森林管护联动机制试点。
法律法规也在推动“护绿”。目前,《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保护条例》正在紧张推进中,有望于年内出台。该《条例》明确,城市森林公园由生态核心保护区、生态缓冲区、生态游憩区构成,实行分区管控、差别化保护。其中,生态核心保护区以生态培育修复为主,除必要的应急救援和市政配套设施外,禁止修建其他任何建筑物。
建好管好,产业潜力才能释放。根据规划,今年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将加快丹景台景区、旅游环线和森林绿道建设,启动建设熊猫之窗等项目,推进“梦里桃乡”水蜜桃产业园、油橄榄基地等现代农林产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