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黄大海
【镜头】
3月11日,宜宾最高气温升至20℃,连续的几个晴天意味着春天快来了。宜宾市叙州区大片的油樟林也随着气温升高开始落叶,林下,到处都能看到村民们捡拾油樟叶的身影。
“其他树叶落在地上只是肥料,但油樟叶对我们来说就像是散落的‘钞票’。”叙州区隆兴乡党委书记吴利廷告诉记者:一百公斤油樟叶子可以蒸馏出约4公斤樟油,每公斤价格在120元左右,“不少村民已经是全家总动员上山捡叶子。”
家住叙州区隆兴乡的宜宾隆森油樟基地产业有限公司生产基地附近的村民,则以另一种方式参与“捡叶子”赚钱。“现在是生产旺季,每天都有五六十名村民来这里捡油樟叶,每天工资120元左右。”公司负责人袁映霞说。
【调查】
宜宾是油樟树的原生资源地,早在明代就有宜宾油樟的相关记载。上世纪50年代,宜宾人开始尝试人工栽种油樟。目前,宜宾市是全国最大樟油产地,拥有油樟林面积约50万亩,去年出产樟油1.4万吨,油樟产业综合产值达37亿元。
“公司从2005年开始种植油樟,目前有1000余亩,除去人工费用,每亩的利润在3000元左右。”袁映霞告诉记者,公司附近的村民几乎每家栽种油樟,少则三五亩,多则十几亩。
不过,在宜宾市林业和竹业局相关负责人看来,这个收益本应“更上一层楼”。目前宜宾的樟油提炼还是依靠家庭式作坊生产,当地也没有樟油深加工企业,后续的食品、药品、日化用品等产业和当地几乎没有任何关系,“换句话说,宜宾只是油樟的原料产地,在深加工领域几乎一片空白。”
守着丰厚的自然资源却只能卖原材料,这样的尴尬已经刺痛了当地党委政府。在今年的宜宾市委经济工作会上,宜宾市明确今年要重点打造油樟深加工产业;上周,宜宾市政府与省林业和草原局签署《高质量发展“宜宾油樟”现代林业示范区》合作协议,提出到2021年宜宾油樟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到2025年综合产值达到200亿元。
协议中也写明了实施路径。宜宾市将按照标准化、集约化、规范化、设施化原则,新造油樟基地10万亩、改造低产低效油樟林20万亩,建成集中连片的油樟基地50万亩,高标准建设油樟核心示范基地2万亩,建立油樟种质资源基因库,开展油樟优良品种选育和繁育。整合资源要素,建设油樟精深加工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油樟精深加工企业5家以上,培育油樟加工龙头企业3家,培育一批油樟加工小微企业,着力推进樟油产品深度开发,综合利用加工剩余物,全力打造“宜宾油樟”金字招牌,延伸油樟产业链,提升油樟价值链。
“林旅融合”是延长油樟产业链的另一条路径。双方将建设以“世界樟海”“中国油樟小镇”等为核心的林(油樟)旅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特色小镇2个、特色村10个,发展油樟特色民宿30家、主题酒店5家;深度挖掘油樟文化,大力开发油樟文创产品,组建油樟博物馆,举办樟海马拉松等体育赛事及节庆活动,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旅游、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推进林(油樟)旅深度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此外,双方还将与中国林科院、省林科院等合作,切实提高油樟精深加工水平;积极争取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金融支持,激活金融资本投入,做大做强油樟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