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四川肩负维护我国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使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巴山蜀水的秀美风光,更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长远发展。值得期待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绿色“福利”正在被感知。
“相信大家也有同感,近年来秋冬季雾霾少了、蓝天多了,戴着口罩出门的人少了、出去晒太阳的人多了,一个许你看得见雪山的愿望已经实现。”9月9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上,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李岳东如是谈到。
事实上,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将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位置,眼下,四川正不断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2018年全省优良天数率达到84.8%
蓝天、碧水、净土,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深入,生态环境质量正在持续改善。
在四川,打赢蓝天保卫战是全省环境保护的“一号工程”,在以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三大区域为主战场,进一步深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下,2018年全省优良天数率84.8%,比2015年提高4.3个百分点,提前完成“十三五”国家下达目标任务。成都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20.9%,优良天数率比2015年增加40天,摘得联合国2018年度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
此外,碧水保卫战也突破明显,2018年全省87个国考断面地表水水质优良率为88.5%,同比上升14.9个百分点,10个出川断面全部达到国家考核标准。尤其是曾经全省污染最严重的沱江流域水质从“十三五”以来的6.25%提高到2019年6月的81.2%,创近十年最好水平,水清岸绿的美景正在加快实现。
值得注意的是,一度看不到的土壤污染即将揭开神秘“面纱”。李岳东透露,2005年至2013年,全省开展了首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其中,攀西地区、成都平原区、川南地区的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突出,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
对此,全省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投入资金20亿元,将完成土壤修复治理4.4万余亩;强化危废处置能力建设,处置能力近150万吨/年,较2015年处置利用能力增加了83万吨/年,增幅达124%。完成全省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的样品采集、测试和数据上报。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全省关停自然保护区内116个小水电
在四川,全省主体功能区战略布局也更加优化。
据李岳东介绍,全省制定完成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动市县“多规合一”。其中,56个县(市)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数量居全国第一,面积占全省60%以上。划定14.8万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红线、占全省总面积30.5%。
另一方面,围绕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统筹全省城市群、产业发展、交通设施和生态功能布局,明确以甘孜、阿坝两州为主体的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和大小凉山地区不考核GDP,重点发展生态经济、全域旅游、特色农牧业等绿色产业。
功能区布局到位的同时,还有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眼下,全省加快培育五大支柱产业和数字经济“5+1”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例如,严把产业项目准入关,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坚决禁止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备案批准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新增产能项目,全面停止5万千瓦以下小水电核准,全省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116个小水电项目已全部关停。
同时,节能环保产业已被纳入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培育。
例如,在高效清洁节能锅炉、大气污染防治装备等优势领域,形成成都、自贡两个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基地,拥有东方电气、华西能源、环能科技等优势节能环保装备企业,创建国家烟气脱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
数据上看,高效燃煤锅炉、工业余热回收锅炉等优势特色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30%,脱硫脱硝成套设备、尾气净化催化剂等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20%。节能环保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发展规模持续壮大,全省节能环保装备产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谢燃岸 雷远东 关天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