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每一个细微向好的转变背后,都有整个社会各个行业和部门共同的努力。在四川,扎实推进生态建设、节能减排、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污染防治、国土绿化……一系列的举措下,是一张越织越密的巨大生态保护网,带来越来越多的绿色“福利”。
省经济和信息化厅:3.1万余户“散乱污”企业完成整治
要实现工业绿色发展,污染防治被摆在最突出的位置。
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副厅长顾红松介绍,2017年以来,全省全面淘汰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612台燃煤小锅炉,完成全省4299座加油站和储油库油气回收治理改造,加快推进工业园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9家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加快推动剩余26家企业搬迁改造计划,成功创建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
其中,截至2019年6月底,全省累计排查“散乱污”企业32420户,完成整治31739户,完成率97.9%;成都平原8市累计排查“散乱污”企业26836户,完成整治26583户,完成率99.06%,工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性显著提升。
同时,深化节能降耗,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十二五”期间,累计实现节能1600余万吨标准煤、节水5.7亿立方米以上。“十三五”前三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再下降21.2%,提前2年达到国家下达的降幅目标。
省自然资源厅:今年已成功避险95起 5700余人避免伤亡
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蒋俊表示,今年以来,强降雨来临前果断组织45.9万人转移避让,实现地质灾害成功避险95起,避免了5738人因灾伤亡,“面对严峻的防灾形势,四川已经成功应对了一系列突发性、群发性地质灾害,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实效。”
同时,重大险情得到有效管控。今年以来长宁6.0级地震灾区、川东北、川西等地相继发生重大地质灾害灾情险情,但得益于全覆盖的严密群测群防体系,扎实的防范措施,一系列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得到有效监控和明显遏制。此外,治理工程发挥显著功效。入汛以来,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项目高效推进,在防灾关键时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发挥了明显的防灾减灾功效。
防灾成效离不开体系建设。从2014年至2018年,全省5年来累计投入中央和省级专项防治资金上百亿元。围绕“布局四大体系、夯实科技支撑”,全力推动综合防治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仍然面临‘三难’,需要尽早突破。”蒋俊说,我省地质灾害还存在早期发现难、专业监测难、精准预警难等问题。目前,四川已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了基于空天地一体化的高山峡谷区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和地质灾害隐患自动化专业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工作。
省水利厅:已有10万河(湖)长上岗履职
自2017年和2018年先后启动河长制、湖长制以来,四川累计有10万余名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上岗履职,基本实现河湖全覆盖。省水利厅副厅长张强言介绍,以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为契机,河流、湖泊、重要天然湿地、水库、重要输水渠道等都已经纳入河(湖)长制工作范畴,河湖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同时,水资源的节约保护上更加严格,出台《四川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自上而下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开展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和达标评价,2017年实现全国重要水功能区全覆盖监测;已完成559个水功能区水域纳污能力核定。
水土保持上,截至2018年底,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9万平方公里,完成中央投资22.18亿元,年土壤侵蚀总量减少了2.25亿吨。
在备受关注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方面,目前全省已建成水库(含电站)8239座,建成江、河、湖堤防7978千米。初步形成了以江河湖主要堤防为基础、大型水库为骨干、河道整治工程相配套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
省住建厅:全省90%行政村建立垃圾处理机制
在四川,垃圾分类方案正在抓紧完善中。
省住建厅副厅长邱建介绍,目前,四川设市城市、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为99.3%、90.7%,全省90%行政村结合当地实际建立了垃圾处理机制,形成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
另一方面,四川还将从三个方面落实垃圾分类。加强科学管理,借鉴北京、上海等地的好做法,总结推广成都、德阳、广元试点经验,强化顶层设计,抓紧制定完善《四川省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置工作方案》。同时,加快修正《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并抓紧起草四川生活垃圾分类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夯实垃圾分类法治基础。建立居民“绿色账户”、“环保档案”,形成垃圾分类的激励机制。当然,还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使垃圾分类成为每个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大雨不内涝,小雨不湿鞋”,在海绵城市建设上,全省累计竣工海绵城市建设项目873个、完成投资928.32亿元,累计建成海绵城市面积256.5平方公里。
省林业和草原局:已建立95个保护地用于保护大熊猫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四川大熊猫保护经历三个阶段,累计建立各类以大熊猫为保护对象保护地95个,超过70%大熊猫种群生活其中。2017年,中央决定在四川等地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区面积为2万余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4.36%,有野生大熊猫1205只。
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包建华表示,备受关注的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在有序推进中,未来,四川将着力实施完整保护、规范保护、科学保护、协同保护的“四个保护”战略,进一步推进大熊猫保护工作。
此外,全省的自然生态保护也在不断加强。自1963年我省划建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全省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519处,总面积约11.3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3.3%,涵盖全省生物多样性最丰富、自然风光最优美的名山大川,组成了类型多样、保护价值极高的自然保护区网络,有效保护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值得注意的是,在林业生态建设上,开展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累计完成投资462.43亿元,常年有效管护森林2.87亿亩,营造公益林8642万亩,森林抚育1792万亩,全省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达到1.2万亿元。全省森林覆盖率由1997年的24.23%提高到2018年的38.83%,全省森林蓄积、森林面积分别居全国第三位和第四位,美丽四川本底更加厚实。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谢燃岸 雷远东 关天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