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弦
桂花开了,稻谷黄了,丰收的季节伴香而来,成都平原的秋天铺展别样的美丽。9月23日,“中国农民丰收节四川省庆丰收活动启动仪式”将在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拉开序幕。“战旗飘飘,名副其实”,这个村地处偏僻,却努力走在前列争当先进,这两年更是成为成都乡村振兴一面高高飘扬的“战旗”。战旗猎猎庆丰收,如同一个写照――在实施乡村振兴推进城乡融合的战场上,成都挺起一面战旗:走在前列起好示范作用;站上新起点,成都把乡村振兴的实践推向更深入、更广阔,更加注重高质量。
9月3日,成都市统计局发布70年来成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成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909.34亿元,比1950年增长了258.1倍。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主要涉农区(市)县达15个,目前农业人口640余万――成都“三农”现状如此。壮丽70年,成都平原谱华章:从3.51亿元到909.34亿元,从种植农业到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从单纯一产到一三产互动到农商文旅体融合,从千家万户小农经济到“统分结合”适度规模经营,从城乡二元结构到城乡融合发展,从大城市带大农村到公园城市乡村表达,从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
壮丽70年,成都“三农”砥砺前行,探索出许多好经验,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
重构认知 乡村振兴是一个历史机遇
2018年,成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万元新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缩小到1.9:1,较上年缩小0.0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3位。
这背后,既有成都持续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打下的基础,也有进入新时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成绩。
“农村资源正迎来价值重估时期”,成都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于成都,是一个历史机遇。
持如此观点的,还有经济学家、“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他多次到成都调研后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重大历史机遇,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密切相关,因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阵地在农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振兴就是对生态价值的重新认识和再次塑造。
“成都历来重视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实施乡村振兴,基础好、视野也宽,力争为全国贡献更多更好的经验。”温铁军说。
居于内陆地区,成都乡村振兴仍有许多难题有待破解:城镇体系发育还不够完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同时改革动能出现减弱趋势,要素流动和人才支撑困境尚未完全扭转,乡村振兴仍需深化改革、赋予新动能。
四川省社科院原副院长郭晓鸣认为,成都不是专注于单一的改革突破,而是倾心于全面的改革创新;不是着眼于单项改革的推进,而是着眼于通盘的统筹谋划;不是致力于单一力量的努力,而是致力于多元主体的有机联动;不是仅限于现实问题的解决,而是立足于长效制度的构建。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成都有8项试验成果在省部级以上政策文件制定中得到转化,5项经验做法得到国家有关部委宣传推广。
“成都的改革实际上构建了一条科学有效的路径,不仅解决了制约乡村振兴的现实困难和外部挑战,且形成了推进乡村振兴的制度设计和内生功能”,长期的观察和研究,让郭晓鸣有如此感悟。同时,全省推动形成“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其中承担“主干”职责的成都,携手兄弟市州共同发展的第一个大板块就是乡村振兴,成都“三农”发展拥有了广阔腹地。截至目前,成都已与绵阳、乐山、遂宁、雅安、广元、南充等多个市州签订平台合作协议,聚力优绿特强新实“六字经”,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从认知重构到路径科学,历经70年探索,成都“三农”正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努力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
战略选择 顶层设计+整体统筹
历经10余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成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突出的特点就是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同谋划、同推动、同落实,统筹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这个突出特点,自2017年11月13日成都召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大会后,以一系列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得以彰显。
在近一年时间里,成都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成都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十大重点工程”和“五项重点改革”总体方案》《成都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若干政策措施(试行)》,构建形成“1+2+22”政策体系。编制形成《成都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成都市乡村振兴空间发展规划》,同时全域统筹布局了“大美田园”“蜀山乡韵”“秀湖云田”“天府农耕”“山水乡旅”5条乡村振兴示范走廊。
成都以“五项重点改革”为突破口,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各项改革落地落实,着力消除农业农村发展的各种阻碍,激发农业农村主体、要素和市场活力,有效增强了乡村振兴新的发展动能。
解析“1+2+22”政策体系,上述文中所列3个“根”文件中,以“十大重点工程”为重点推进全域景观化景区化、以“五项重点改革”为突破转变农业农村工作方式。“22”个子政策则分为两大部分,其中15个是实施“十大重点工程”“五项重点改革”的细化方案,另外7个是“七大共享平台”细化方案。
8月6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指导下,成都服务全川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同时发布创新联盟2019年重大计划,举办了咨询委员会聘用仪式、五区首席专家聘用仪式和共建科技创新服务示范区签约仪式。“七大共享平台”之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扬帆起航。
8月20日,成都举行加快生态价值转化推动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以策划规划为引领,以融合发展为方向,以特色镇、川西林盘、精品民宿为载体,以功能区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的发展路径得以明确。如温铁军所言,乡村振兴中的“生态振兴”成为重要课题。
融入公园城市战略定位,探索“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接轨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打造“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培育新经济,积极推动新型产业与“三农”碰撞……与各项中心工作无缝对接,成都将乡村振兴机遇化为行动,为未来发展开辟主力战场。
落地实践 打造“三农”生态圈
秋风吹拂着成都平原,蓝绿交织映衬丰饶的田野,又是一年好收成。
都江堰市柳街镇蓝绿双城・桃李春风旅游休闲度假区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国庆大假做着准备。白墙黛瓦、湖岸亲近,仿佛苏州园林搬到了川西坝子,一个占地约6亩的民宿体验区已亮相。这个项目占地面积2180亩,其中水域面积280亩,总投资额约40亿元,打造“乡村旅游+康养”的好去处。
它的“邻居”,是同样声名远播的“川西音乐林盘”,由当地能人宋建明在开办了网红“猪圈咖啡”之后,滚雪球发展壮大的。相邻两项目,将川西林盘、江南水乡融入产业链条,成为“农业+”的产物,以农商文旅体医养融合,以精品民宿呈现新一代乡村旅游――用生态价值有效转化,激活乡村资源,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三农”产业生态圈,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由此,成都在此前推出“特色镇+林盘+园区/景区”载体打造上,通过乡村绿道串联,又深入一层,找到将川西林盘价值高品质转化的载体――精品民宿。彭州在龙门山区专门规划民宿发展区,崇州专门出台鼓励农民将宅基地使用权有偿出让的改革举措,迅速为新经济、新业态赋能。自上世纪80年代末在全国涌现首个“农家乐”,不断迭代的乡村旅游已成成都农村经济一大支柱,也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快速通道”。2012年到2018年,成都乡村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达到394亿元。
目前,成都累计建成幸福美丽新村2905个、完成农村户厕改造超过17万余户,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行政村常态化保洁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郫都战旗村等8个新村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天府之国自古水旱从人,成都一直探索着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以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土地效率、重组农业要素,推动高效农业集约集群集聚发展。2018年以来,成都共策划实施重大项目772个,累计完成投资997.8亿元。
国家“两区”建设落地,规模经营上台阶:300万亩特色农产品优势区、332万亩国家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加快建设,规划崇州市天府优质粮油融合发展功能区等“7+7”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及园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率达到68.42%,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4%,全市“三品一标”认证数累计达到1347个。以“天府源”为核心的农产品公用品牌体系逐步形成,全市中国驰名商标达到33个、省市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480个。
配套改革要素保障富有特色:在农业科技方面,与中国农科院携手共建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获批创建成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在农民职业化方面,探索形成“农业共营制”,创新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持证农业职业经理人达14087人;在农业主体培育方面,现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04家、农民合作社11537家、家庭农场6958家、各类社会化服务机构5211家;在农村金融方面,在全国率先成立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创新设立“农贷通”金融服务平台、创新设立“农村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制度、创新设立生猪及蔬菜价格指数保险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用工意外伤害保险等品种,农业保险深度和密度在中西部地区处于领先水平。
共享红利 成都农民的丰收“账本”
“今年底,我们给村民分红的金额相比去年会有大幅增长”,全体村民人均纯收入从去底的1.8万元迅速增长到今年8月的3.5万元,8个月里近乎翻一番――迎来秋的收获,简阳市平武镇尤安村村支书段作其颇有意气风发之感。在尤安村,村民有流转土地收租、就近务工、集体经济分红三个增收途径。
而百万人口大市简阳,在过去两年中,是成都推进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通过实施三轮农村扶贫开发,2017年底相对贫困户与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缩小。2016年成都市代管简阳市后,2017年底成都高新区和简阳市全面完成16个贫困村和7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攻坚エ作,进入三年巩固提升阶段。成都市和简阳市(含成都高新区)脱贫攻坚工作连续两年受到省委、省政府表扬。
2018年底,成都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8200元,同比增幅超过15%。农民“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境况一去而不复返,农民有多条增收途径已成普遍现象。
“林在田中、院在林中”,温江区寿安镇岷江村与四川知音元集团共同投资打造的“九坊宿墅”项目,开创了新型林盘聚落体系的多赢格局――以集体建设用地入股,村集体经济组织占股49%,创新“农户+集体经济组织+运营公司”合作模式,农户取得6项收益、村集体实现6项收益、投资企业获得4项收益,三方共赢。该村杨家院子20余亩集体土地资源有效再利用,吸引了社会资本投入7个项目。
成都在全国率先完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今年1月,成都市农业农村局在郫都区战旗村挂牌成立了成都首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战旗村股份经济联合社。激活沉睡的农村资产,成都翻开新篇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了独立的法人主体资格。
据统计部门的数据,1978年至2018年间,成都农业增加值从11.44亿元增至541.7亿元,增长46.35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40元增至22135元,增长157.11倍。
对于外地游客而言,成都是一座“来过就不想离开的城市”,而对成都人来说,“成都是一座有幸福感的城市”,拥有这感觉的,既包括城市居民,也包括农村居民。村民幸福感的来源,有农村环境的大幅提升,也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产业收入的多路并进,更有城乡社区治理的以人为本,乡风文明的春风化雨。
成都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市县(区)两级城乡社区治理机构,两级财政按“25万元+4000元/百人”的标准为农村社区拨付社区专项保障资金,按照“民事民定、自下而上”原则,由村(居)民议事会议决,专项用于社区公共服务和发展治理项目。村民自治,在成都得到制度和操作两个层面的支持,获得了充分发展。
在战旗村的夜晚,人们的文化生活十分丰富,参加插花、茶艺等生活培训,学习舞蹈、唱歌、绘画等艺术技能,看电影、打牌等娱乐活动,富起来的村民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成都乡村孕育着丰厚的以名人榜样为核心衍生的家风文化、孝善文化、廉政文化,以地理功能为核心的鱼凫文化、古驿文化、农耕文化,以社会治理为核心的乡贤文化、邻里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得以良好传承和创新发展。
在“三农”问题专家眼里,物质条件的改善是乡村振兴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乡村文明的复兴是乡村振兴的精髓所在,可以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为整个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柱和文化滋养。
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实现乡村振兴所包含的“五大振兴”,在成都呈联动推进、互为推力的态势。
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走来,向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进发,成都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将涌现更多动人的新篇章。
点击
“十大重点工程”
全域乡村规划提升工程、特色镇(街区)建设工程、川西林盘保护修护工程、大地景观再造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农业品牌建设工程、乡村人才培育集聚工程、农民增收促进工程、农村文化现代化建设工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程
“五项重点改革”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深化财政支农投入机制改革、深化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七大共享平台”
农村土地交易服务平台、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农村金融保险服务平台、农产品品牌孵化服务平台、农产品交易服务平台、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服务平台、农业博览综合服务平台
◎农村土地交易服务平台依托成都农交所,与省内18个市(州)、120个县(市、区)联网运行,累计成交各类农村产权17799宗,面积245.87万亩,交易金额959.68亿元。
◎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依托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建设,组建覆盖全川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联结兄弟市州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和示范基地26个。
◎农村金融保险服务平台依托“农贷通”,接入一级金融机构94家,发布金融产品593个,成功发放贷款8609笔、85.1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