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君
7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每向前一步,民生改善就跟进一步,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不断攀升。时代在变,人们对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定义也在不断变化。在当下,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来自方方面面。
比如,稳定的就业,让人们拥有立身之本;健全的社保政策,让人们面对困难时有坚强后盾;畅通的维权渠道,让人们在劳动关系中正当捍卫权利;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让人们更有效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满足这些需求,正是人社系统的职责和使命。2011年,成都市武侯区人社局组建伊始,就以建设“中西部创新创业首选区、全国社会保险标准化建设先行示范区、省级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为目标。
8年来,在追逐目标的过程中,该局也不断收获荣誉: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先进集体、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示范区……
抓根本 办好“就业创业”这件事
数字看变:2011年至今,武侯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控制在3.5%以内,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8年来,城镇新增就业119159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9468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促进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这件大事,也是武侯区人社局的头等大事。
立足区内产业特点,通过政府主导,街道、社区搭台,市场推动,为残疾人员、“4050”人员、失地农民等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上手快、相对灵活自主的就业岗位,武侯区在全市率先开创了“居家就业”模式。
武侯区居民周永民、李仕琼夫妇正是其中的受益者。因为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两人无法外出打工。社区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积极与位于武侯大道的一家皮具厂协商,让夫妇俩在家从事手袋加工业务,月收入平均在2000元左右。
提振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武侯区以区级就业服务中心为依托,着力打造街道就业服务所、社区就业服务站,全面建成“区有机构、街道有窗口、社区有站所”的三级服务平台,做到“数据集中、业务下延、全区联网、信息共享”,切实为群众提供失业登记、职业介绍、职业培训、政策咨询等“一站式”优质服务。
抓好“就业”这件头等大事,武侯区人社局选择多条腿走路。立足自身特点,深挖创新创业“富矿”,构建起“政府扶持+平台孵化+创业培训+大赛牵引”四维驱动工作体系,以此激发创新创业内在潜力,实现创业促进就业的倍增效应。
目前,武侯区共有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一家、市级两家。2015年至2017年,武侯区连续三年举办“武侯创业大赛”,着力引进大健康、文创、人工智能以及其他符合武侯区产业发展的项目,将创业项目与创投资本、创业政策、创业服务有效对接,搭建了项目展示与资金扶持的有效平台,促进了人才、项目、资源在武侯的汇集、生根、壮大。三次大赛共有国内外500多个项目参与,获得国内国际意向性投资8000余万元。
破难点 织密“社会保障”这张网
数字看变:武侯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从2011年的27万人,增加为目前的65万人,增幅达141%。随着全民参保计划的不断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达95%,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
繁忙,是武侯区政务服务中心社保大厅的日常写照。如何在这种繁忙中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社保服务质量?标准化,是武侯区的答案。
“2015年,武侯区被人社部确定为全国社会保险标准化建设首批‘先行城市’试点单位之一,经过三年建设,以高分通过了人社部社保中心评估验收专家组验收。”武侯区人社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为了实现标准化,武侯区把每一项业务办理标准固定下来、规范起来,形成武侯区人文社保标准化经办服务体系。再通过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再造,将每项业务的受理条件、受理范围、所需资料、办理时限、工作流程等都予以明确,消除“模糊地带”。
助力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武侯区人社局不断自我加码,将社保日常业务嵌入支付宝“武侯服务”平台,打造了企业社保业务“手机自主申报系统”。
效果立竿见影。该系统上线运行后,社保大厅临柜业务量下降50%,“数据跑腿”代替了“群众跑路”。
社保银行一体化、社保档案数字化……8年来,在织密“社会保障”这张民生网的过程中,武侯区人社局不断尝试着创新与突破。
重维权 唱好“劳动关系”这首歌
数字看变:武侯区全区12家企业被评定为成都市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集体合同签订率、职工参保率分别达96%、92%、95%……
作为成都经济发展密度高的区域之一,武侯区民营经济发达,劳动关系网络错综复杂。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建设宜居宜业武侯重要的内容。
针对近年来劳动关系领域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武侯区于2017年全面启动省级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创建工作。两年来,该区逐步构建起规范有序的劳动用工体系、公正合理的劳动权益保障机制、互利共赢的和谐劳动氛围,形成了“治理能力强、就业环境优、劳动关系畅”的和谐劳动关系新局面。2018年12月,武侯区创建工作顺利通过四川省协调劳动关系三方的考评验收,被授予“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示范区”称号。
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是为了将劳动纠纷化解在前端,但劳动人事争议、劳动仲裁是保障。武侯区结合示范区创建,积极打造劳动纠纷全域调解,初步建立起“标准、规范、高效、惠民”的劳动仲裁体系。
目前,武侯区已建成覆盖区和街道两级的调解仲裁庭室,区级设立3个数字化仲裁庭、1个数字化调解室、1个立案室、1个法律援助室、1个调解仲裁信息化远程会审中心;13个街道各自建立数字调解室,与区级调解室、信息化远程会审中心互联互通。信息化技术的全面覆盖,使调解仲裁走向“数据跑腿”,让不少矛盾争议在基层源头就能得到化解。
强人才 畅通“引智育才”这条路
数字看变:2018年,武侯区人社局组织申报人才智力交流项目25个,2019年已完成项目15个,资助经费36万余元。
用好人才资源,激发人才活力,充分发挥人才的“引擎”作用,才能为推动区域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为此,武侯区出台了《成都市武侯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选拔管理办法》。
近日,在武侯区人社局主办的“享受武侯区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建言献策会”上,30名高端人才从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功获评2018年度武侯区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可享受一次性10000元的资金奖励并享有4年荣誉称号。
传承工匠精神,武侯注重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对有意愿的技能人才实行“应培尽培、愿培尽培”。2019年1-9月,共开展4142人次技能人才技能提升培训,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1800人;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首席技师工作室”,举办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搭建技能人才交流展示平台。
评价标准是人才评价的核心,关系到人才成长的导向。针对人才评价标准存在“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问题,对一线创新创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正向激励不足的情况,武侯区创新职称评价机制,以实行分类评价为路径,建立健全不同领域人才评价标准。
“我们的职称评价注重业绩和贡献,增加了技术创新、取得专利、成果转化等指标的权重,并且拓展受评人员范围,打破户籍、身份、人事关系等制约,让民营经济人才享受同等的评审待遇。”武侯区人社局的相关责任人介绍,在改进服务管理方式上,武侯区推进职称社会化评审,组建了武侯区工程技术建筑、市政、电子技术专业中(初)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专家委员会。2018至2019年度,全区共评定建筑、交通、电子技术等8个专业技术职称6000余人,为民营经济人才队伍注入了蓬勃生机。
先行先试,久久为功。武侯区人社系统在服务和保障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进程中,不断谋求改革创新之路,正以更加积极昂扬的姿态全力谱写历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