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盐亭花林寺名列其中。这座曾被认为是明代建筑的古寺,近年来在多种科学考古方法的运用下,被证实其年代为元代。
28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2011年至2015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研究所对盐亭县富驿镇火星村的花林寺大殿先后进行多次调查,认定花林寺大殿创建于元至大四年(1311),比过去认为的建造年代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提早了近300年。
大殿墨书题记
揭开古建筑神秘面纱
据介绍,考古工作人员在盐亭花林寺大殿中,发现了20多条墨书题记。这些题记不仅能够用来判断建筑年代,还书写了许多关于这个建筑的由来和故事。
“维大元保宁府南部县西水进善里弟子李昌祖、蒲氏…于辛亥年舍于当方兜率寺披 出家焚献……重新创建佛殿一所,以酬前志,永光福地。”这条墨书题记,记述了花林寺大殿是由李昌祖和蒲氏夫妇一家为送儿子德荣出家而兴建的,自元代创建起,由李、蒲两家世代捐修,是他们家族的香火庙。
“在元代,民户赋税繁重,而佛道寺观则可享受优惠政策,因此许多家族将土地寄进寺观,但仍掌握土地收入,以此减轻经济负担,让自家子弟出家更是便于掌控土地,避免家族与僧道发生争执。”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研究所馆员赵元祥说。
赵元祥介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还调查过建于元代的南部醴峰观何家香火庙、蓬溪金仙寺令狐家香火庙、阆中永安寺鲜于家香火庙,但这些家族早已不知所终。“唯独花林寺的李、蒲两家在当地繁衍700余年至今,这在经历了多次大规模战乱和移民的四川实属罕见。”赵元祥说。
延续700年历史
家族后人仍在这里读书
自2011年起,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便在此地开始调研。赵元祥介绍,目前,花林寺大殿的形体已经得到修缮保护,并通过三维扫描、全景摄影、测绘图等方式记录保存下来,其精神内涵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
花林寺大殿营建的本意,正如题记中族人的祈愿――“惟冀门业兴隆,子孙昌盛”。古人通过拜佛求神、躲避赋税求得家族兴旺。而在如今的新时代,家国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基础。1952年,花林寺改为小学,建筑的功能虽然改变,但促进发展的目标始终没变。
“时至今日,仍有李、蒲家族后人在花林小学读书,希望他们知道,700年前祖先对后人的关怀和期望,就书写在头顶的那根房梁上,永远守护着他们。”赵元祥说。
碳十四测年
科学方法促成新发现
2011年,花林寺大殿还只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调查时注意到大殿前檐采用“减柱造”做法,将三间合为一间,用一根通长11米多的大额承托斗 ,带有早期建筑特征。但当时大殿作为教室使用,上部梁架被吊顶完全遮挡,无法深入调查。
2012年,大殿维修施工期间,考古人员再次前来调查测绘,通过建筑考古学方法分辨出建筑始建时期和后期改动的构件,并对各类木构件取样进行碳十四测年,测定始建期木材距今约700多年,后期改动木材则分散在多个时间段,同时还发现了多个时代的墨书题记。
2015年,考古人员又用红外摄影技术重新拍摄题记,使原先因木材变色而难以辨认的墨迹清晰显现,发现了大元辛亥年题记,确认了大殿创建的具体年代为元至大四年(1311)。
运用这套方法,考古人员新确认了省内20余处古建筑的建造年代,修正了不少以往的错误认识,这些成果将于今年11月在第三届“国际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博览会”上展示。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戴竺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