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找准产业项目与群众受益结合点 南充工业扶贫"扶"出实效来

时间:2019-10-30

在吉利南充基地,工人正在工厂流水线上组装货车。

王若晔 本报记者 朱雪黎 文/图

近日,记者从在南充召开的全省推进工业产业扶贫工作会上获悉,今年以来,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已实际安排4.17亿元用于支持88个贫困县的266个工业产业发展项目。

工业扶贫如何“扶”出实效?此次工作会,主办方选择了南充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项目,现场调研考察,一探究竟。

因地制宜,找准产业优势

“现在的新庙乡,蚕桑养殖已重回支柱产业地位。”嘉陵区新庙乡乡长蔡志军介绍,新庙乡自古就有栽桑养蚕传统,但随着传统散养成效越来越差,很多农户变得不敢养、不想养。

转变出现在2017年。2017年起,南充银海丝绸有限公司在这里流转土地2500余亩建立优质蚕桑养殖园,流转2000余亩果桑园建立桑叶(养蚕)综合利用示范园,同时建立起4000余平方米的现代化蚕房区域,带动全乡形成万亩基地规模。对不敢养的农户,该公司免费提供小蚕并共育和技术指导,再以政府指导价收购蚕茧。

“目前,乡人均年收入已有1万多元,比之前翻了近一番。”蔡志军介绍。

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当前,我省在分析本地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市场空间、环境容量、新型主体带动能力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脱贫产业。

“当前工业扶贫的重点,就是要进一步找准产业项目实施与贫困群众受益的结合点,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打造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优势产业和企业。”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机关党委书记周海琦表示。

  精准布局,激活内生动力

做强农产品生产、加工,一二产业联动的同时,如何让工业扶贫发挥更大功效,也是谋划探索的重点。

四川顺成纺织品有限公司探索将“扶贫车间”开到了村庄。在新庙乡30公里外的塘湾村,车间内20多位工人正在缝纫设备前加工衣领。“纺织品加工入行门槛相对较低,村民容易上手。”扶贫车间厂长李建春说。目前,该车间已吸纳40余名村民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15人,年人均增收近2万元。

扶贫更要扶智。离塘湾村不远的吉利南充基地里,工人正在工厂流水线上组装货车,这里的部分工人毕业于“吉利远程”定向班。近年来,吉利与职业院校合作,共设11个“吉利远程”定向班,为贫困学生发放补贴,确保毕业学生“就学即就业”。

在多年的扶贫实践中,我省已探索出直接帮扶、合作帮扶、股份帮扶等产业扶贫模式。下一步,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还将持续推进“7+2”扶贫行动计划,如持续推进农产品加工扶贫行动,打造一批区域特色品牌;开展贫困地区产品市场开拓扶贫行动,促进产销衔接等。

  • 上一篇:考古专家历时5年调查发现:盐亭花林寺建于元代 又长了300岁
  • 下一篇:民办国别园区:创新之举与现实之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