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川网“云”会客】"人工智能+公共法律服务"如何智慧便民?全国政协委员郑有三点建议

时间:2021-03-07

全国政协委员、西华大学副校长郑�.jpg

全国政协委员、西华大学副校长郑

四川新闻网成都3月7日讯(川网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记者 陈淋)人工智能时代来临,老百姓的公共法律服务也正在逐渐“AI”化。有智能机器人,24小时在线,对你的法律问题“有问必答”;有“手机秒办公证”平台,你用智能手机只需10秒即可办结证照类公证事项;还有“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公共智能服务”平台,全覆盖、全时空、全领域开展智慧调解……

2019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与科技创新手段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智慧法律服务”。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的《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提出:“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与科技创新手段深度融合,尽快建成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

在这一背景下,国内有很多科技企业聚焦法律科技,进行了智慧法律服务的探索,其中就包括上述科技产品。今年参加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西华大学副校长郑的一份提案,便是聚焦“人工智能+公共法律服务”。在调研中,他注意到,当前包括公共法律服务在内的法律服务整体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郑说,一是法律服务方式较为陈旧。主要以法律服务供需双方以传统的面对面方式进行,缺乏高效促进供需互动的手段,网络和创新科技手段的应用还很不充分;二是法律服务的对象覆盖范围较窄,缺乏大众性。社会公众的法律服务需求未能得到充分尊重和深入挖掘,法律服务供需双方对法律服务的认识停留在较为粗浅层面,法律服务与社会公众有效结合不足;三是基础法律资源数据的汇集、分析、利用、保护还不充分,未能更深程度更高层面发挥效用。

“这些问题,导致现有法律服务模式的成本较高,精准性和便捷性明显不足,法律服务尤其是公共法律服务存在明显的发展短板,亟需利用科技创新手段应对困难和挑战。”郑说道。

难题如何破解?他提出建议,积极依托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或其他人工智能发展平台,开展人工智能公共法律服务技术研发和应用,通过语义解析、深度学习、知识图谱、问答对等人工智能技术和手段,建立数字化智能化的全新公共法律服务场景,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与公共法律服务深度融合,降低立法、执法、司法和公共法律服务的成本,完善国家公共法律服务基础建设,促进人工智能在公共法律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给法律专业工作者和社会公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法律咨询服务,提升社会法治水平。

郑还谈道,人工智能公共法律服务的目标,可在注重法律本体构建、问答对匹配、法律知识图谱、法律咨询生成模型等关键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结构化、全方位的公共法律服务大数据,致力于探索建立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法律查询、法务咨询、服务匹配、法治教育全周期公共法律咨询服务体系,落地公共法律服务领域大规模知识图谱,开展公共法律服务数据的智能分析,识别公共法律服务核心要素和用户意图,构建公共法律服务的智能咨询问答模型与平台应用。

最后,郑认为,加快发展人工智能公共法律服务,应当加强专门政策指引和支持,由主管部门出台专门、细致的支持政策文件,通过制定试点方案、创新投入方式、鼓励多元参与、发布重点课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形式,探索建立支持人工智能公共法律服务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引导和促进各类资源力量开展人工智能公共法律服务,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公共法律服务的技术开发、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应用创新和行业发展,形成适应人工智能公共法律服务发展的政策、规范、标准等,营造有利于人工智能公共法律服务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

(图片由受访委员提供)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 上一篇:【川网会客厅】全国政协委员许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加强青藏高原冰川灾害风险防控
  • 下一篇:【川网“云”会客】全国人大代表刘守民:对“名人代言”“专家带货”违法行为加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