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喀则市南郊,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的教学楼,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生动的电子板书、流利的英文授课、有趣的教学方式……在高中二年级某班,来自上海市江镇中学徐美河老师的英语课颇受欢迎,学生聚精会神,沉浸在语言的魅力中。
这只是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教学工作的一幕,也只是组团式教育人才援助日喀则的一个缩影。
两年来,得益于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日喀则学生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内地名校名师的精彩授课,优质的教育资源在雪域高原生根,有力助推了日喀则教育发展质量迈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
打造优质教学资源
近年来,组团式教育人才援助日喀则的内地四省市充分利用优质资源,集中力量有针对性地选派名师优师组团进藏送教,输送新鲜力量。
目前,日喀则市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管理干部和教师共170人,来自于四省市24个区(地市)164所学校,其中女干部和教师28人,党员78人;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69人、中级职称77人、初级职称23人;管理干部平均年龄42.8岁,专任教师平均年龄40.5岁,专任教师平均教龄18年,专任教师均代课,涉及学科14门。
“在来之前听说这里教育相对薄弱,理科更是困难。”鲁旭是来自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四中的物理老师,已有多年教龄的他申请来到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任教,“来援藏,就是要改变当地相对落后的教育状况!”鲁旭和一道来援藏的老师们,心里都暗暗憋着一股劲儿。
进藏后,针对日喀则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在实践中,援藏教师充分尊重教育规律,输入先进教育理念,同时结合日喀则实际,在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教学能力、育人模式、教学方法、课程体系、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全过程推进,取得了实效。
日喀则市教育局局长索旺说,教育人才援藏优势正是在于建立日喀则与内地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常态化机制,着力提升日喀则教育内涵式发展水平。
针对弱项补齐“短板”
由于地域、人员、文化、理念的差别,内地的先进管理和教学模式不可能完全复制到西藏,必须要融入到西藏的校情学情当中去。
殷茂堂带着40名黑龙江省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教师横跨5500公里来到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第二中学后发现,学校虽然硬件设施非常好,但无论是管理水平、教育理念还是学生习惯都与内地有不小差距。殷茂堂决定从教学管理入手,改教研组业务管理为学年组行政管理,实行德育、学年、教研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让孩子们会学、会玩、讲卫生。同时,在学校开展“赏识教育”,每周评选十佳之星、优秀团队、优秀班级,不论孩子在哪个方面有进步,都会得到奖励。为此,黑龙江援藏工作队每学期专门拿出5万元来支持。两年年多过去了,殷茂堂告诉记者:“学生们的三个习惯变化非常明显。”
在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校长韩东看来,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的精髓在“团”。只要大家能“团”在一起,就会“众人拾柴火焰高”。在专任教师选派上,教育援藏不是将各个学科的教师简单相加,而是以选派数理化等紧缺学科教师为主、兼顾其他学科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韩东除了承担教学任务外,还发挥专业优势指导当地教师开展教研、培训和教学改革等工作,从教、学、研等各个环节上补齐“短板”。
着眼于补短增优,四省市组团式教育人才科学描绘组团教育援藏目标。如上海市提出了坚持学校队伍建设为根本、提升德育能力和教学质量的“两提升”工程、创造“三个七彩”、攻克四个难点的“1234”行动蓝图;吉林省制定了围绕一个核心、抓好两个突破点、实施三种途径、开展四项措施、做好五方面保障、实现六个目标的“123456”发展目标……
提升教育“造血”能力
把教育的先进理念带进来、把科学的教学方式传下来、把日喀则的“桃李”育起来。进藏后,援藏教师在管理制度、内涵建设、结对帮教、送教下乡、辐射带动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培养了一支“永不离开的高素质队伍”。
上海市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领队、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校长傅欣介绍,该校正在建设远程教研平台,建成后,师生将可共享到上海名校名师名课程资源。同时由这所学校牵头,成立涵盖一区五县的10所学校建立“日喀则市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合作联盟”,县乡小学都可共享上海教育资源。
短短两年多时间,教育援藏带来显著变化,以最直观的学生考试成绩而论,在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期中期末考试中,援藏教师所带班级的成绩遥遥领先;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2017年首次实现高考文科理科上线率同时达到100%。
此外,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016年起,四省市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派驻单位每年从日喀则市选派骨干教师及教育管理干部90人到对口援藏四省市学校跟岗学习、挂职锻炼、集中培训一年,教师能力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