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西藏新闻

克松村:“红色土地”上的生态梦

时间:2018-10-25

汽车沿着泽贡高等级公路驶向山南市,远山映衬着满目金黄、蓝天白云。在这一片山水环绕、树木成荫的天地间,雅鲁藏布江在晨光照耀下,缓缓流淌。

到了山南市乃东镇,继续行驶20分钟就到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自治区级生态村、山南市乃东区昌珠镇克松村。

50多年前,克松村建立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第一个人民公社,建立了西藏第一个完全小学,第一个进行民主换届选举,是名副其实的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也因此一直被誉为“一块红色的土地”“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让它区别于西藏其他的普通村落。

随着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后天生成的红色基因,让克松村迎来发展城郊经济、注重繁荣旅游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好机遇。克松人和他们的父辈们一样,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正以崭新的姿态,书写着生态建设的新篇章。

在克松村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在努力建设克松村红色旅游品牌的同时,利用克松村城乡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城郊经济,形成循环利用区位优势的城郊经济发展模式。经过几年的努力,克松村形成了以农业、外出务工、小型合作社、运输业为主的发展方式,村里为89人提供了生态岗位,人均每年可以拿到3000元的岗位工资。

蔬菜种植技术和销售一直是制约克松村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产业的难题,为提高群众种植技术,居委会与自治区蔬菜研究所建立了新技术、新品种示范推广合作协议,先后选派4名群众到自治区蔬菜研究所跟班学习一个月,邀请自治区蔬菜研究所领导深入基地开展培训14次,通过蔬菜产业发展,每年为群众创收42万元。2013年,居委会通过土地流转,集体种植青饲玉米213亩。同时,克松村积极探索土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模式,通过与相关公司洽谈,签订收购协议,为群众每亩地创收3000多元,群众种植积极性极大提高。现如今,克松村拥有各类温室大棚88座,以及农机合作社、装载机合作社、出租房等多个集体经营项目。2017年,纯利润达36万元,农业经济总收入达2988万元。

克松村党支部书记边巴次仁1987年就是村支部委员,2008年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说,作为当地人,亲眼目睹了这里的三个变化:十八大以来,村民的房子越来越宽敞明亮,从最初的土石结构变成了现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农作物浇灌方式从人工变成了机械浇灌;农作物种植从计划安排变成了服从市场需求。

在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设过程中,克松村对208户民房进行了改造,同时新建民房8户,另外还进行了民主大道、广场以及综合活动中心、篮球场、公共厕所、公共庭院绿化、停车场和牛圈等建设,项目投资达3988.4万元。

不仅是边巴次仁有这样的感触,克松人也都切身感受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充分享受着家乡变化带来的福利。

次仁曲珍是克松居委会的老住户,谈起克松的变化,次仁曲珍滔滔不绝:“以前村里是土路,一刮风就漫天扬尘,下雨全是泥,出去很不方便,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设以来,村里的道路变成了水泥路,晚上出门有太阳能路灯,吃完晚饭还可以到新修建的广场跳锅庄……”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投资3000多万元,在克松村启动“生态文明小康示范点”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业机械化率达到98%以上。2017年,社区872人中,300多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均收入超过1.7万元;242户居民中有115户拥有各类车辆;17户贫困户全部脱贫。2017年,克松村被确定为自治区级生态村。

明媚的阳光下,克松村家家户户院子里的格桑花争奇斗艳,院子外面,一排排沙棘树在微风中起舞。不远处,去年村里种下的1万多棵树苗已经茁壮成长起来,这一切都像是在告诉我们,克松人正谱写着生态文明新篇章,正向红色、绿色交织的小康之路迈进。(记者 扎巴旺青 次旦多吉 董秀丽 何宝霞 李继)

  • 上一篇:自治区歌舞团成立60周年文艺晚会在拉萨举行
  • 下一篇:米林县委党校需求导向提升培训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