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西藏新闻

拉萨将建海拔最高的特色牡丹园

时间:2017-05-18

黄色为牡丹九大色系中的稀缺颜色,在园艺育种上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因此黄牡丹是培育牡丹、芍药等新品种的种质基因。在传统医学中因其根皮可入药,对于治疗吐血、腰痛、关节痛、月经不调等有显著功效,成为白芍的代用品。在利益驱使下,一些人把它当一般的药材进行了毁灭性的挖掘,再加上其自身生物学特性的限制,导致野生资源越来越少,被列为渐危种。大花黄牡丹仅产于我区,已知的野生资源数量更少。面对濒危现状,我区又采取了哪些保护性措施呢?

濒危 野生资源不断减少

“大花黄牡丹是我国九个野生牡丹种之一,野生大花黄牡丹分布范围窄、数量少,仅产于我区米林、林芝,目前已知的野外存活的株数很少,只有一万株左右。它以植株高大、花朵硕大而显著、心皮数较少区别于滇牡丹,是极珍贵的牡丹观赏、育种材料,近年来资源数量不断下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自治区农科院博士曾秀丽介绍道。

那么,究竟什么原因导致大花黄牡丹濒危的呢?据了解,是由于大花黄牡丹自身生物学特性的限制。因为大花黄牡丹的果实较大,种子较重,在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下种子传播一般限于母树周围。而且在自然条件下的结籽率低,种子在自然条件下的萌发率、幼苗转化率都很低,再加上大花黄牡丹种子还有上胚轴休眠的特性,因此萌发所需时间长,解除休眠又需要一定的条件,从而限制了种群的更新和发展——自我更新能力存在巨大障碍,是导致大花黄牡丹濒危的根本原因。

“人类和牲畜频繁的破坏活动加速了大花黄牡丹的濒危进程。”自治区农科院相关牡丹专家说。

由于大花黄牡丹色泽艳丽、花株高大,观赏价值高,可作为珍贵的花卉种质资源,导致野生的大花黄牡丹被大量移栽作为庭院花卉,其野生资源不断减少。“同时,大花黄牡丹自然群居的种子被大量采摘运往各地进行引种培育,造成自然分布区内用于自我更新的种源匮乏。”该专家表示,“此外,大花黄牡丹分布在林缘坡麓次生灌木林或河谷地带,这些地区牲畜的活动相对频繁,生境屡遭破坏,直接影响了大花黄牡丹的天然更新和幼苗的生长。”

保护 人为自觉加强保护尤为重要

就目前而言,黄牡丹人工培育主要是通过种子来繁殖,培育新品种需要时间至少在10-14年。在培育出新品种以前,人为自觉加强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据自治区农科院相关科研人员介绍:“主要有护林员的保护,尽量减少对原生群体的移栽或者大量无计划的采集种子,建议由科研单位来加强基础研究,加大对种子幼苗的繁育量后再返回适合的保护区以扩大种群数量,减少濒危植物灭绝的危险系数,也尽量增加物种的生物多样性。尤其要杜绝以保护之名在适合的季节移栽大中小苗。”

“迁地保护、原生境保护都是加强对西藏野生牡丹保护和利用的有效手段,但是目前最急迫的是继续深入开展抢救性收集、发掘优异资源;研究快速壮大濒危种群的技术和方法,保护珍稀牡丹和白花芍药的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它们的保护,尤其要禁止药材商收购野生牡丹和芍药根;建立一个牡丹资源收集、研究利用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保护基地。”曾秀丽介绍道。

据悉,目前,自治区农科院已加大野生牡丹资源的收集与保护力度,在拉萨国家农业示范园区将建60亩牡丹园,这将是世界海拔最高的特色牡丹园。

培育 建立资源圃保存多样性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区牡丹资源分布状况,更好地对其进行保护,从2007年开始,在自治区农科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自治区科技厅“西藏特色观赏植物资源转化及生产示范基地建设”、自治区财政厅“青藏高原果树野外科学观测站创新平台建设”和四川农业大学博士后专项资金等项目的支持下,在自治区农科院博士曾秀丽的带领下,出现了一支致力于西藏野生牡丹资源应用基础研究的队伍。

一晃,10年过去了,他们通过大量研究,在野生大花黄牡丹驯化和杂交育种上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基础和技术经验,还通过野外考察发现了被列为濒危植物红色目录的白花芍药和观赏性状优异的野生黄牡丹资源,建立了牡丹资源圃,目的在于保护牡丹的遗传多样性。

说起黄牡丹,不得不提起自治区农科院牡丹专家曾秀丽博士。2007年毕业后,她就来到了西藏,从此与牡丹结下了不解之缘。经常可以在她的朋友圈看到黄牡丹、大花黄牡丹的踪影,她总说牡丹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看着它们一点点成长起来,满心欢喜。但其实,在这背后是她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刚开始,我根本不知道怎么种牡丹,但没想到引种内地牡丹的第一年就开花了。”她笑着说。

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对花粉过敏。“很多人听到一个天天和花打交道的人居然对花粉过敏就会很惊讶,我自己也很无奈。不过对于这样的过敏我早就习惯了,所以常年备着过敏药。”曾秀丽说到这里笑了。

  • 上一篇: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全民参保登记基本完成
  • 下一篇:西藏民营企业从单一向多元化经济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