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西藏新闻

吞巴:聚力特色小城镇“升级版”

时间:2018-11-24

美丽的吞巴村一角。记者 格桑伦珠 益西加措 裴聪 王晓丽 摄

吞巴乡的群众载歌载舞,歌颂党的恩情。记者 格桑伦珠 益西加措 裴聪 王晓丽 摄

吞巴乡藏香净土有限公司总经理普布次仁收集水磨里的柏木浆。记者 格桑伦珠 益西加措 裴聪 王晓丽 摄

吞巴村民居。记者 格桑伦珠 益西加措 裴聪 王晓丽 摄

吞巴乡双联户、藏鸡养殖合作社成员次吉给藏鸡喂食。记者 格桑伦珠 益西加措 裴聪 王晓丽 摄

“藏文鼻祖之乡、水磨藏香之源”——吞巴,是藏文创始人、藏香发明者吞弥·桑布扎的故乡,也是西藏专业藏香制作乡。

2004年初,拉萨市将尼木县吞巴乡列为全市旅游文化开发保护区,处于全市旅游发展规划“一点两翼,四个辅助区”的核心区域。2016年10月14日,吞巴乡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认定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特色小城镇和拉萨市旅游文化开发保护区,尼木县吞巴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先行先试,潜心探索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升级版”,积极利用特色小城镇建设谋划更多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带动更多农牧民增收致富奔小康,进而为西藏特色小城镇转型升级提供新样板。

正如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杨俊宴分析的那样,吞巴乡以吞巴特色小城镇建设为契机,以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以吞弥·桑布扎故居、吞达千年古村落为结点,大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尼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示范区,销售特色民族手工艺品;引进实力强、信誉度高、销售渠道宽的企业为龙头,带动吞巴藏香产业,全方位、多角度向区内外推介西藏旅游文化和特色产品。

千年藏香,打造“文化名片”

“摘豆蔻,捣沉香,松柏作泥花作尘。一缕云烟梦,几代雪域情。”谈及吞巴藏香,不得不说到依山傍水的吞达村。吞达传统藏香制作手工艺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与雪拉藏纸、普松雕刻绘画工艺并称为“尼木三绝”。在藏文创始人、藏香发明者吞弥·桑布扎的故乡,吞达村是藏香制作最集中且保存最完整的地方,吞巴藏香无疑是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线。

走进吞达村,随处可见家家户户藏式小楼门前挂着一块“藏香制作户”的牌子。从村子中间穿过的吞曲河上,分布着大大小小200多个用于研磨藏香原料的水磨。全国劳动模范加措的吞巴罗布仁青纯手工藏香厂就位于318国道旁的吞达村。

现年50岁的加措从事手工藏香制作已经有30多年。从1995年初开始,加措就一直在忙,忙着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香制作工艺”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和文化优势,带动村域经济发展和村民脱贫致富。他于1995年成立自己的藏香制作手工作坊,2008年成立现在的公司,并注册商标,年收入达20多万元,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吞巴罗布仁青纯手工藏香厂的藏香原材料很丰富,以柏树主干为主料,再配以藏红花、麝香、白檀香、红檀香、紫檀香、水安息等28种名贵药材精心制作而成。

资源禀赋乏善可陈,有着悠久藏香制作传统的吞巴,发展藏香产业也曾举步维艰。比如在人民公社时期,究竟谁来制作藏香,制作多少,都受到当时体制的限制。

怎样才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质量效益同步提高?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吞巴人开始觉醒。20世纪80年代,吞巴乡群众立足手工制作藏香,建起一座座藏香生产磨坊。从此,一捆捆藏香从吞巴乡生产并销售到区内外,乃至香港、台湾等地。

从2006年开始,尼木县就把吞巴藏香作为重要的旅游产品开发,在318国道沿线开发了藏香主题旅游景点、景区,以旅游业带动藏香产业发展。通过新兴产业的规模化、高端化和服务的特色化,吞巴寻找到依靠创新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吞巴乡人大主席米玛桑珠告诉记者:“现在,全乡有尼木吞巴藏香净土有限公司等13家藏香公司。2017年,全乡藏香销售额达1289万元,藏香产值5700万元,藏香产业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生态旅游,构建幸福家园

借他山之石,攻本地之玉。吞巴乡吞达村是西藏第一个做村庄规划的村。2012年5月,自治区正式下文批复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西藏尼木县吞巴乡吞达村村庄规划》,吞达村村庄规划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在规划过程中,吞达村不仅考虑到政府需求,更广泛融合了村民意见,尊重自然和民族文化,推动历史文化村落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美好的蓝图让乡村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幸福家园。

吞达村整个规划以“藏文鼻祖之乡、水磨藏香之源、幸福和谐之村”为定位,紧扣吞弥·桑布扎为代表的藏文与藏文化特色,传承弘扬水磨手工藏香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历史保护与旅游开发、工艺传承与经济发展有机融合。

2012年,随着西藏吞弥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入驻吞达村,围绕保护文化遗产、丰富旅游资源、提升旅游环境,一系列保护性开发项目正式启动:投资160万元的吞弥·桑布扎故居维修项目启动了,投资300万元的吞巴庄园维修项目启动了,投资1670万元的藏文博物馆和“尼木三绝”展示厅建设项目启动了,投资200万元的亲水景观步道建设项目启动了,投资300万元的文化长廊景观建设项目启动了,投资200万元的停车场项目启动了……

“牢牢把握吞巴现有核心资源,将文化与旅游资源完美结合。一方面是建立藏文字和藏香博物馆,宣传藏香、藏文字对西藏文化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是展示以水磨手工藏香制作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藏香、藏纸、藏雕刻、藏陶、藏靴、藏戏、藏鼓等民族特色产品展示在吞巴景区,倾力打造一条专属尼木的文化长廊。”西藏吞弥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信心十足。

如今,吞达村成为我区 “拉萨—日喀则”黄金旅游线和拉萨“一环一线”精品旅游线上的关键景点,是拉萨七大优先发展旅游区之一的尼木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区。全村民居外观全部改造完成,建成6家家庭民俗体验馆,景区功能进一步提升。拉日铁路从吞达村南部通过,尼木县唯一的车站就设在吞达村境内。

随着打造嘎丹宗古堡、吞普村往东北草原牧场风光景区,吞巴乡的旅游业在不断拓展和延伸。

脱贫攻坚,成果惠及百姓

在吞巴乡采访,记者听到农牧民群众最多的话就是“日子越过越好了”。吞普村退伍军人旺杰近年出资15万元成立明古藏香合作社,带动本村2户贫困户脱贫。他的举动折射出吞巴乡脱贫攻坚的成效。现在,吞巴乡共有36家合作组织,收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效果。2017年,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60户224人率先实现了一户至少一人就业的目标,人均年增收5000多元;2018年,将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增收目标设定为6000元。“2017年,吞巴乡项目促增收‘五个带动’实现所有贫困户劳动力全覆盖。”吞巴乡党委书记康桑达瓦说。

“脱贫攻坚千头万绪,我认为应该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积极性着手。”康桑达瓦表示,为此,吞巴乡党委、政府实施了项目增收“五个带动”。

吞巴乡充分调动乡、村、组及驻村工作队、企业等力量,以“六个精准”为依托,修订完善工作方案,加大宣传力度,细化任务分工,倒排工期,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有人称之为“吞巴速度”。这背后,项目增收“五个带动”功不可没。在培训就业带动方面,2017年至今年上半年,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藏香制作技能、藏鸡养殖、有机农业、驾驶技能等各类培训200余次,通过培训实现就业55户90人;在家庭经济带动方面,3户9人实现脱贫 ——日桑扩大藏餐馆规模,增收1.2万元,其米次仁参与客运服务,增收1万元,扎西次仁制作和销售藏香,增收1万元;产业结构调整方面,14户种植雪菊人均增收500元;扶贫产业方面,7户7人建扶贫商品房,人均增收3285元。

群山如黛,流水潺潺。吞巴村寨间,柏树苍翠挺拔。“吞巴聚力特色小城镇建设,使我们看到了美丽西藏的一个缩影,也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面对记者的感叹,康桑达瓦和米玛桑珠回应道:“作为第一批公布的国家级特色小城镇,让吞巴山更绿、水更清、林农牧更富足,是我们的责任,也是要继续用改革开放的思路去推进的长远大计。”(记者 益西加措 裴聪 格桑伦珠 王晓莉)


  • 上一篇:铁路护路队小琼的汽车、火车、摩托车
  • 下一篇:科普下乡 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科技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