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西藏新闻

尼木县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农业 走在有机种植的路上

时间:2017-08-31

清风拂面的八月,采访组前往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素有“拉萨作坊”之称的尼木县。这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县城,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尼木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文化遗产。

站在尼木县观景台向远处眺望,一排排整齐洁白的房子掩映在一块块黄绿相间的田地中。观景台上,尼木县农牧局局长刘华指着黄绿交错的田间介绍说:“今年,第一次种植了雪菊5560亩、藜麦5272亩;成功繁育原种藏鸡3.62万只,标准化鸡舍总面积达5990平方米;种植石斛10万株、灵芝10万株,试种了部分食用菌、芋头等作物。经济效益明显高于传统农作物。”

有机农作物进田间

尼木,藏语意为麦穗。尼木县名字的由来,源于尼木人民的勤劳,也因其农业种植有着精耕细作的传统。

然而如今,土地在原有的种植模式下,已经不能很好地实现增收致富。“这并不是说土地变得不肥沃了,而是种植结构需要进行合理的优化,于是我们尝试着藜麦和雪菊等有机农作物种植。”刘华望着长势一片大好的藜麦田说。

于是,改变种植业原有的资源消耗模式,走一条绿色的、生态的、可持续的新道路;调整原有的种植结构和种植方法,实现科学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成为尼木县农业种植改革、促进群众脱贫致富的新思路。

过去,尼木县农业种植以青稞为主,品种单一,一年只能收一次,每公斤青稞收购价为3.6元。现在,每户不仅有青稞,还种上了藜麦和雪菊。每年8月至10月是雪菊的花期,在花期内百姓可以一直采摘花朵,每公斤收购价是40元。有机生态农业的发展零农药、零化肥、零除草剂,不仅丰富了群众的餐桌,还大大提高了种植户的经济效益。

干部群众齐努力

提到支农队,大家脑海里一定会浮现出知青们上山下乡在田间热火朝天劳作的场景。今年5月,在尼木县的田间地头,也出现了一支由1400多名干部职工组成的支农队。

清晨7点,在尼木县塔荣镇林岗村二组普桑家的雪菊地头,刘华已经在开始帮忙种植雪菊苗。一株一株放进土壤,一点点地盖上土,刘华这一种就是一天。临到晌午时,刘华拿出自带的干粮和普桑一家席地而坐,一边聊着种植雪菊的间距、行距,一边唠起了家常。

尼木县的藜麦和雪菊种植改革并不是一开始就顺风顺水的,部分群众对藜麦和雪菊不太了解,对收成有所顾虑。针对这一情况,尼木县专门成立8支工作队,每个乡镇一支,为群众讲解藜麦和雪菊有机种植的意义和好处,还耐心为群众算好经济账,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打消了群众之前的顾虑。

科学帮扶促发展

今年是尼木县有机农业种植改革的开局之年,尼木县净土办先后举办了20多次技术培训班,就病虫害防治、藜麦的收割、雪菊的采收晾晒和储存等技术问题向种植户进行了详细介绍。

尼木县采用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队伍开展技术帮扶、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现场解答,对于群众种植中出现的问题“随时发现、随时指导、随时纠正”。对一些种植中可能出现的常识性错误,印发相关资料发放到种植户手中。

脖子被晒掉一层皮,脸黑了几个色度的尼木县净土办工作人员吴斌介绍说,在尼木县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初,尼木县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先后邀请了北京农林科学院专家对尼木县有机农业进行全面规划,还邀请了农业部规划设计院专家对尼木县现代农业高新示范园区进行整体规划。

尼木县的多重举措,使得该县有机农业产品的种植在群众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理解和支持。尼木县塔荣镇尚日村二组村民格桑次仁在自家藜麦田除草时说:“之前说要种新品种,心一下子悬了起来,没了底,可后来技术人员亲自来到我家帮忙种植,心里踏实了不少,我家的11亩田里,现在种了5亩藜麦和6亩雪菊。现在藜麦和雪菊长得还不错,过几天就可以采摘雪菊了。”(本网记者 鹿丽娟 本网见习记者 赵艳豪)

  • 上一篇:昌都生态资源保护成效明显
  • 下一篇:2017广场经典诵读活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