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喀则市江孜县江嘎村农民米玛次仁今年70岁了,种了一辈子青稞的他,从没有像今年这样干劲十足:“去年家里种了15亩青稞,今年,我得想办法把边边角角的地都利用起来,种上青稞,再想办法提高产量。”
激发米玛次仁种粮积极性的,是去年售卖青稞的可观收入。去年,他家的3000公斤青稞卖了1.4万多元,每公斤比往年多卖了1元。
“县里联系了内地的大企业上门收粮,不用我们自己拉粮食去卖,坐在家里就把钱赚了。”米玛次仁说。
江孜县素有“西藏粮仓”的美誉,全县19个乡镇中,18个都以青稞种植为主业。去年,全县青稞产量达0.56亿公斤,是西藏4个青稞年产量过亿斤的县区之一。然而,种粮收入多年没有大变化,一直是全县近6万农民心头的一块“疙瘩”。
“以前,农民的青稞主要卖给粮食局,或者一些本地的加工小作坊,收购价徘徊在每公斤3.4元到3.8元之间。”江孜县农牧局局长达贵说,长年如一的收购价,和传统的小农观念,让许多农民把大量余粮都存在家里。“粮仓满了,面子有了,收入却不见涨”。
收购价上不去,“病根”在于粮食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市场需求不旺。达贵告诉记者:“县里的小作坊收来青稞以后磨成糌粑,简单包装一下就卖到周边乡镇,至多卖到拉萨。产品没有独特性,价格自然不高。”
2016年,江孜县与内地一家从事生物科技和食品研发的企业合作。企业在县里投资建厂,从农民手中收购青稞进行精加工。
“我们的收购价是每公斤4.8元,今后还会持续上调,始终保持高于市场价至少20%。”企业负责人章源说,让他们有底气开出高价的,是青稞加工产品的高附加值和稳定的市场需求。
研究表明,青稞富含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且脂肪、糖含量低。基于此,企业研发了诸如青稞面、青稞米、青稞麦片等食品,并抓准青稞健康、绿色的特点进行宣传,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打开了市场。用西藏农民田里的青稞制成的产品,已经摆上了全国1700多家连锁店的货架,并进驻电商市场。
“全县1.4万多户种粮户都与企业签订了合同。”达贵说,“今后,我们还将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提高青稞种植面积。”
目前,产能万吨级的青稞加工厂已在江孜县建成投产,设计产能10万吨的另一加工厂也已开工建设。
2016年,西藏青稞精深加工产值达16亿元,自治区农牧机构已研发出60多种青稞加工产品。西藏自治区工信厅消费品工业处处长尼玛顿珠表示:“未来,西藏将依托科研和市场力量,打通青稞种植、收购、加工、运输、销售通道,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新华社拉萨4月2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