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西藏新闻

昌都市大力发展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富一方群众

时间:2017-05-09

近年来,昌都市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政府引导、群众参与、政策支持、技术服务”的运作模式,以扩大劳务输出、种植、养殖为突破口,为群众增收致富开辟了新途径。

2016年,全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80家,实现年收入7300万元,带动5094户农户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18家,实现产值1.46亿元,带动农户9000户。

内外推进有动力

近年来,昌都市加快培育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促进农牧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以实现产业增收。2016年,新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8家,涵盖种植、养殖、运输、民族手工艺、经济林木、加工业、采石采矿、建筑施工、农机等行业。

在培育过程中,昌都市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原则,积极组织实施、分类指导、加强引导,大力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致富能人为主体、以党员为骨干,公开推选致富能人担任组织负责人,组织领导同类产业的产、供、销等经营活动,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

同时,整合各类培训资源,采取“请进来、送出去,走出去、返回来”以及参观、学习、深造、交流、挂职、锻炼、输送、就业等多种办法,让农牧区广大青年学习种植养殖知识,掌握创业致富技能,探索建立“公司+基地+农户”“基地+专合组织+市场”等合作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扩大增收渠道,促进农牧民增收。

昌都市卡若区日通乡温达村新颖民族手工艺合作社负责人登巴说:“我成立了这个民族手工艺合作社,今年想要去内地参观学习先进技术和创新设计理念,为合作社下一步发展拓宽视野。”

龙头带动有劲头

自治区著名商标“洛宗”糌粑、“日通”藏药、“索多西辣椒酱”“盐井葡萄酒”“八宿荞麦”“类乌齐牦牛肉”“洛隆”糌粑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一个又一个响亮的品牌,成为开拓昌都农牧产业市场的新名片。

近年来,昌都市坚持以“市场导向、科技支撑、扶优扶强扶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多轮驱动”六原则为导向,以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为主线,突出围绕特色资源和林下资源,重点培育发展了藏药材、林下资源、葡萄酒、农作物等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

昌都市将发展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发展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重要途径,通过政策扶持、典型带动和规范引导,积极引导和发展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企业+专合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效应,推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和带动群众增收。

芒康县藏东珍宝酒业有限公司通过“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全年带动纳西、木许、曲孜卡三个乡镇种植酿酒葡萄近4000亩,为当地解决60多上群众长期就业问题和500余名群众的临时就业问题。

群众致富有盼头

众多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仅在人员上直接使用本地群众,以工资和分红形式让群众获利,而且通过本地收购原料,直接促进农牧民现金收入的增加。

昌都市卡若区藏家特贡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是一家以果蔬种植、销售、配送、加工贮藏为主要经营范围的农牧民经济组织。合作社自成立3年来,秉持诚信、惠民富民,积极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

正在包装的合作社员工玉珍说:“以前到昌都市区打工,要吃住在城里。现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每个月有3000元工资,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里。”

与合作社有合作关系的卡若区加卡乡加卡村村民拉加说:“以前,獐子菌带到昌都市区去卖,卖不掉的时候还要带回家,现在公司收购很方便。如今,我们老百姓都把獐子菌卖给公司,以后还要继续合作。”

随着精准脱贫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批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协雄乡夏拉村生态旅游合作社是丁青县精准扶贫重点项目,该项目是以“村‘两委’+党员+贫困户+合作社”的形式组建。

从2016年8月底正式营业至10月,夏拉村生态旅游合作社——“夏拉村玛呢庄园”,从刚开始的荒地到如今的休闲娱乐胜地,变成了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不到2个月的营业时间,共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创收19万余元,实现纯利润达8万余元。

  • 上一篇: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禁止非法穿越活动
  • 下一篇:拉萨市“三个一”深化创先争优强基惠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