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婷
悠扬的呼麦响起来,欢快的舞蹈跳起来……2月14日,和静县乌和牧场场部活动室里,一场迎新春赴基层慰问演出正在上演,欢乐的气氛迅速晕染开来。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和静县乌兰牧骑队的演员们带来自编自演的歌舞,热情的牧民将演出现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从今年1月初到现在,我们已经为农牧区群众演出27场,这是我们今天的第二场演出。”顾不上多说几句,大汗淋漓的舞蹈演员才仁又去准备下一个节目。
蒙古语中,“乌兰牧骑”意为“红色嫩芽”,后被引申为“红色文艺轻骑兵”。这支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走遍了和静县的角角落落,把欢乐和温暖送到偏远牧区,被农牧民亲切地称为“玛奈(我们的)乌兰牧骑”。
21岁的孟根朱丽是乌兰牧骑队的第四批队员,虽然年纪不大,可今年是她在这个团队里工作的第7个年头。9岁的时候孟根朱丽被乌兰牧骑队选中,送往内蒙古专业学院学习,5年后,她返回县城,成为队里的一名专业舞蹈演员。
掀起华丽的舞蹈服,脱掉红色的皮靴,孟根朱丽的膝盖和脚背上都有一层厚厚的茧。她下意识地用手擦拭着,其实这茧是膝盖上蹭破的皮肤反复结痂留下的。和同龄女孩相比,孟根朱丽没有时间逛街、打扮、娱乐,她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跳舞,不是在农牧区演出,就是在练功室排练。
夏天,她们要去偏远牧区慰问演出,最远的牧区离县城300多公里,条件艰苦,交通不便。演出队往往一住就是一两个月,甚至更久。孟根朱丽的皮肤被晒得黝黑,身上被蚊虫叮咬出很多包。
孟根朱丽说:“我喜欢跳舞,和农牧民零距离接触,他们眼中的喜悦总给我带来感动;习近平总书记给乌兰牧骑回信让我非常激动,也备受鼓舞,能做一辈子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是我的梦想。”
在乌兰牧骑队里执着坚守的不只是孟根朱丽,39岁的巴都玛拉也是其中的一位。在一次演出中,他从马背上不慎摔落,导致右脚粉碎性骨折,至今脚上还留有4根钢钉。虽然再也不能跳舞,只能在后台负责设备调试,但他还是选择留下来。作为演出队里第三批演员,18年的工作生涯让巴都玛拉心中有太多不舍:舍不得离开基层农牧民,舍不得离开这个由多民族组成的62人文艺宣传队。
巡演是非常辛苦的,一年队员们要在山上呆六七个月。一路上大家还会碰到各种状况:车过不去的地方骑马,把设备放在马背上,二三十公里山路人走着去;通常是晚上赶到,第二天给牧民演出。有的演员出现高原反应、身体不适,可没有一个人请假,大家都坚持到演出最后一分钟;有些演员孩子小没人看管,就带着孩子去牧区演出。
“30多年来,乌兰牧骑队队员在一批批地新老更替,可唯一不变的是,一直在走基层,把党的声音和各项惠民政策通过文艺表演送进农牧区群众心中。”巴都玛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