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雅屏
3月7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认真倾听了米雪梅代表从一个打工妹成长为“新广东人”的故事。总书记说:“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
没讲深奥的道理,没用华丽的词藻,但是相信会场内外所有听到这句实实在在“家常话”的人,都会心头暖暖,如沐春风。一个大国领袖平易近人的气度风范、质朴可亲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最近,人民日报客户端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关注的那些事、说过的那些话:
2014年,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他忧心空气污染:“PM2.5,上海比起北京怎么样?”
2015年,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他关心农村发展:“农家乐办起来了吗?”
2016年,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他关注精准扶贫,向代表了解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的情况:“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妇儿?”同年,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他关心基层群众卫生健康:“农牧民现在生孩子都到医院去吗?”
2017年,参加新疆代表团审议,他寄语民生建设:“多搞一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多办一些惠民生的实事,多解决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
没有爱民的情意,说出的话可能无关痛痒;没有为民的情怀,干出的事可能隔靴搔痒。在共商国是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走到哪里都惦记着百姓的生产生活,牵挂着百姓的安危冷暖。他关心的这些事,件件都是和百姓利益攸关的热点、难点、焦点;他说过的这些话,句句都是掏心窝子的家常话、大白话、实在话。透过这些平实朴素却又情深意长的话语,我们看到的是总书记念兹在兹的百姓情怀,我们见证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不变初心。
最是“家常话”动人心。百姓最爱听莫过“家常话”。
“家常话”里有人民至上的情怀。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习近平总书记风雨兼程,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特别是走遍了我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满怀着一腔爱民为民的真情意,他在农家小院里话桑麻,向困难群众问冷暖,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说团结。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诠释了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以人民为中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永远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政治本色。
“家常话”里有求真务实的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每到一地考察,最关心的是住房、养老、就业、医疗、教育,凡是与百姓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他都看得仔细、问得认真、想得深入、做得扎实。他对全党谆谆告诫“要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质朴的话语里折射出共产党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和方法论。
“家常话”里有掷地有声的誓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讲话时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一个执政党朴素而又庄严的宣誓。为了这个誓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带领全党同志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一句句“家常话”说到了百姓心坎里,也落实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从13亿中国人与日俱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我们体会到了“家常话”的温度与力量。新疆的各族党员干部也当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增强“四个意识”,强化使命担当。无论是在“访惠聚”驻村工作中、在“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中,还是在我们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只要我们把人民放在心中,只要我们真心实意地走到人民中间去,为人民谋利益,我们说出的话自然就带着泥土的芬芳,我们所做的事自然就会受到人民的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