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贤文在新疆旅游时,与家人、亲戚的合影。(图片由被采访者本人提供)
天山网讯(记者刘一鸣报道)3月27日,彭贤文看着窗外新抽芽的柳树,喃喃道:“这个时候,托克逊县的杏花应该开了……”
他是四川华蓥市人,退休前是名教师。在书本中,新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成为彭贤文的向往。2012年夏天,一个背包,一部相机,一张飞往新疆的机票,彭贤文开启了属于他的新疆之旅。
近一个月的旅行,每到一处,彭贤文便留诗一首。以旅游中见闻,电视、书本、图片资料为素材,为新疆作下42首诗,每一首都附着浓浓的新疆情怀。3月,彭贤文将这些诗邮寄给自治区旅游局。
“我虽然年纪大了,但对新疆的热爱依旧不减。”彭贤文说。
天山寻梦
在“一池浓墨沉砚底,万木长毫挺笔端”的天池,彭贤文写下“王母下凡曾沐浴,黑龙潭水魅游仙”的诗句。
与其说向往天山,不如说是向往寻梦。彭贤文说,所以来到新疆,一定要完成的是“天山梦”。
不见雪,却见一池翡翠,是彭贤文初到天山天池的感受。
“在天池岸上有一颗大树,这是传说中的‘定海神针’。在‘定海神针’对面有一座王母娘娘庙,传说天池是王母娘娘的洗脚池,娘娘每年都要来天池避暑,游玩……”听着旁人的介绍,彭贤文赶紧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记录下来。
“微风吹过,水面被掠起道道条纹,船桨激起的,不是水,更像是琼浆玉液。”彭贤文回忆着6年前的场景,依旧感叹:“天池真的很美。”
2013年6月21日,彭贤文通过新闻获知,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新疆天山”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成为中国第44处世界遗产。
“新疆坚持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把保护良好的自然遗产奉献给世界,同时也把山川秀美的美好环境留给后人。”彭贤文说,这是新疆旅游业进步发展的体现。
芭蕉扇扇不灭火焰山的热情
彭贤文在《游吐鲁番二首 ·火焰山下》写道:“吐鲁番边火焰山,红沙赤石满坡颠。”
《西游记》中提到,美猴王一脚踢翻老君炉,天火降至凡间来。铁扇公主的芭蕉扇,煽熄了火焰山的火焰,却扇不灭人们对吐鲁番的心驰神往。
赫红色的山体,绵延数十里,横亘在乌鲁木齐至吐鲁番公路的北侧。在火焰山,彭贤文领略到的是大自然造物主的鬼斧神工。
这是全国温度最高的地方,虽然它表面寸草不生,但山腹中的许多沟谷绿荫,是火洲中的“花果坞”,著名的葡萄沟就在这里。
藤蔓蔽天,大串葡萄挂满棚架。无核白、玫瑰香、白布瑞克等葡萄品种,还未品尝,彭贤文便如饮甘怡。
整个葡萄沟,堪称“世界葡萄植物园”。走在棚架下,阳光被密密的葡萄叶遮得严严实实,微风吹过,拂去彭贤文心中的一片燥热。
“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彭贤文说,在吐鲁番,他才认识到在大自然面前,原来什么都可以理所当然。
人是最美的风景
“来到新疆会发现这里除了景美,人也拥有独特魅力。”彭贤文说,新疆人不仅热情好客,还有一份淳朴与坚持。在新疆,人是最美的风景。
2012年夏天,彭贤文在天山游玩时,遇见一位与他年纪相仿的哈萨克族老人,俩人在聊天时,哈萨克族老人为他讲起“新疆人”的故事。
“你来新疆有没有去看过胡杨?”“还没来得及。”“那你机会一定要去看看。”哈萨克族老人与彭贤文聊着天。
胡杨,生长在沙漠、戈壁,耐严寒高温、耐盐碱、耐干旱和耐渍涝,阻挡了沙暴对绿洲的侵袭,被誉为“沙漠的脊梁”。
一路畅聊,忘记了脚下难行的山路。携伴而行,旅途也变得不再孤独。一路上,老人还为彭贤文“补习”了新疆民俗风情。而在接下来的旅途中,他也感受着新疆人的独特魅力。
在新疆呆了近一个月,没能把所有的美景都领略一遍是彭贤文的遗憾。回到四川,他通过电视、网络,观看纪录片等方式继续关注着新疆,有了新的感触,都会用一首诗记录下新疆大地的点滴变化,至今,他已用手中的笔写下42首新疆“赞歌”。
6年前的新疆之旅让彭贤文亲眼看到新疆的变化。“新疆这片土地拥有无限潜力,希望它继续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和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彭贤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