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云南新闻

乡音无改的温暖力量 — —读王鼎钧新书 《滴青蓝》

时间:2019-04-04

  原标题:乡音无改的温暖力量 — —读王鼎钧新书 《滴青蓝》

《滴青蓝》.jpg

王鼎钧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其文行云流水,浑然天成,被誉为“当之无愧的散文大师”。王鼎钧的创作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著作近40种,《碎琉璃》《左心房漩涡》等独树一帜的文风备受赞誉。他在新书《滴青蓝》中,洗去铅华,拂去一切伪饰,书写阅读与写作的独家心得,展现乡音无改的温暖力量。

这本书是王鼎钧先生自编随笔集,30余篇文字分作两个板块:一部分偏重文学与艺术欣赏,既分门别类又融会贯通,是作者不辍笔耕的新篇;另一部分也谈文学与艺术,是从旧作中更有针对性地甄选而出,与新篇彼此生发,互为补益。文学到底是什么——应该是什么,又可能是什么?王鼎钧分门别类,讲述事件如何被结构为小说,戏剧如何制造冲突,诗歌如何运用意象,书法如何呈现节奏……有例证庖丁解牛,更有心得撒豆成兵。滴滴笔墨,看得见来历,青蓝互现,如妩媚青山投影在一池萍碎,庄严又温柔。

王鼎钧有着独特个性的审美价值。他直言自己不喜欢鲁迅,“我不喜欢他大概是气性使然,我欣赏文学固然有局限,鲁迅先生恐怕也未能把他的气性完全升华转化”;他认为巴金、茅盾、郭沫若都是设计大师,他们根据革命需要拼贴情境,构成“语文的世界”;他与沈从文推崇的贯穿其间的文学审美观念是一致的;他对莫言的《红高粱》亦有微词:莫言会讲故事,但多是“为文造境”,而好的故事还是应该遵从历史史实。“为文造境”固然可以增加故事的叙述力度,却经不起时间的推敲。

王鼎钧的文字始终与追忆有缘。这是远走他乡的游子的回忆,这是对世事沧桑感慨万千的智者的回忆,这是一个忏悔者的回忆,这是一个老兵对战争的回忆。无论是插柳学诗的童年记忆,还是流亡学习中诸多细节的补记;无论是对踏上台湾岛后的第一篇投稿,还是到完成在文学江湖上的一番厮杀,那个怒目少年,依然在望着昨天的云追忆过往。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追忆是最好的心灵抚慰剂。丰富的回忆文章,让我们一同随王鼎钧追逐他的跌宕人生,感受一个时代、一方风情、一处文化、一个城市。

已过鲐背之年的王鼎钧,清瘦而硬朗,睿智而健谈,高高的身架和从容的动作,给人一种闲云野鹤、舒适优雅之感。他一生受两个人的影响最大,幼年受沈从文作品影响,立志写作;后来受夏丏尊影响,立志帮助文学青年。读王鼎钧的文字,有时你会感觉是在和一位智者对话,有时又会感觉在和一位邻居聊天。他或靠新鲜故事逗你,或用你想不到的妙句征服你,或用浅显的道理说服你。前几年读《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那是一部史诗,而这本《滴青蓝》却有一种温暖的力量,让人痴迷不已。

文字高手无招胜有招。诸葛亮摆空城计可以退敌,身后又故布疑阵吓走活仲达,神机妙算说到底凭的是知己知彼,唯有对世道人心的深刻洞察和一兵一卒的仔细筹谋,才能算无遗策。而王鼎钧的文字正是如此,典故、金句似乎信手拈来,识人阅世又别具只眼。明明讲着文学里的技法,笔锋一转却点破练达文字之后的洞明世事。“人在受苦的时候写出来的文章不要苦,享福的时候写出来的文章不要甜,有权有势的时候不要辣,穷途末路的时候不要酸。”读之,感到这是技法,更是心法。

文学的欣赏与创作,既离不开先贤引领启发,也需要自家思考实践。“滴青蓝”就是滴墨水,青与蓝,既指代不同颜色的钢笔墨水,又有“青出于蓝”之意。对写作的人而言,文字本身即是故乡。乡音无改,母语不辍,精神世界的故乡便可超越物理意义上的天空与地面。一个人可以别家、离乡、去国,但始终在场,依靠的是语言,是记忆,更准确地说是文字,是书写。王鼎钧说中文“是故乡,是宗教,是恋爱,是基因”。念念中文,悠悠此心。滴滴青蓝墨,每一滴都是归乡的脚印,每一步都是母语的回声。(作者 高中梅)

  • 上一篇:寒风中挺立的一朵花 ——读徐文伟《报春花:三湘大地改革见闻录》有感
  • 下一篇:信笺间的时代光影与脉脉深情——书 读敬一丹新书 《那年那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