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云南新闻

信笺间的时代光影与脉脉深情——书 读敬一丹新书 《那年那信》

时间:2019-04-04

  原标题:信笺间的时代光影与脉脉深情 — — 书 读敬一丹新书 《那年那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中国这个重伦理亲情的古老国度,家书曾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重要载体,饱含了一份真挚深厚的情怀。可随着手机、电脑、微博、微信等科技手段日渐兴起,家书已经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然而书信之美却以另一种方式在当下为人们怀念。

现在,摆在我面前的《那年那信》是著名主持人敬一丹的全新作品,书里浓缩了作者珍藏的1700封家书,在记忆回望中勾连起了一家五代人镌刻在书信中的时代印记。虽然没有高深的论题、传奇的事迹,但笔墨之间清晰记录了家人之间的美好点滴,也反映了新中国家庭的生活变迁。

《那年那信》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好书,全书共30个篇章,内含38幅清新传神的插图,再现出当时的生动情景。在行文中,敬一丹保持着一个媒体人冷静客观的风格,以“信中信”的方式来讲故事。新信分别写给“我”家三代、四代9个人,引出老信和故事。时间跨越68年时光,从1950年的情书到2018年的“微信控”,不同年代的气息渗透其中。在敬一丹看来,这些信里记录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故事,而是代代都有的故事,家家都有的故事。千家万户的故事就像一块块小拼图,拼出了不同年代的世间图景。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是一个人们普遍写信、盼信、读信的时代,见字如面,人们对书信一直有着温暖动心的感觉。敬一丹生于1955年,从她记事起,通信就是全家人主要的联系方式。那时,她家里床底下有个木箱,里面装满了父母的书信。这种留存习惯影响了后代子女,在许多年后,她们姐弟长大了,分散四方,与家人分享生活的方式也是写信。家里的信越来越多,有夫妻两地书信、孩子第一次拿笔写给爸妈的信、俩女儿的知青家书、大儿子上学的信、小儿子当兵的信,给4个子女的信、给孙辈的信……这些书信被她母亲视若珍宝,完整地保存下来。后来,她母亲怀旧,开始整理这些家信,出了一本家人自己看的书,叫《我爱我家》。每当打开,儿女和晚辈都感受到这些信的分量,说:“爸妈给我们留下的,是生命的痕迹,是时光的记录,是全家人的集体记忆,是最珍贵的传家之宝。”

时光流转,白驹过隙。现在科技的高速发展,特别是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方便和快捷。一条微信、一条短信、一段视频,随时可以沟通你我,但我们是否发现,即便跟家人联系密了,但聊得却不够深了。谈及为何要出版《那年那信》这本书时,敬一丹动情地说,怀旧,是一种态度,不愿忘却,珍视。表达有很多种方式,也未必一定要白纸黑字,但是白纸黑字有独特的力量,那是一种能触摸的感觉。几十年来,父辈们走了那么多路,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到今天都是来之不易的财富,作为媒体人,作为女儿要记录。她怕父母有一天会忘记,自己也会忘记,她怕自己的女儿以及家里更小的孩子会不知家庭的来路。

展卷细读《那年那信》,透过这一封封散发着时光韵味的书信,牵动我们丝丝缕缕、五味杂陈的心绪。对于他们的家庭而言,纸短情长,那些家信记录的是家人之间的情谊,但对时代来说,它们就是历史的碎片。家信中记录的很多故事,对当下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来说是陌生的。比如看电影,很多信里都提到了看电影,看露天电影《红旗渠》,或者看的电影内容是西哈努克访问中国西北,或者看了彩色电影《春苗》。在今天,看电影不算个事,但在敬一丹的青春时代,看电影是需要跟家庭成员分享的大事。所以,读信是在阅读时代、阅读人心、阅读世态。

书信是人生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怀念那用笔带着心血书写思念的年代,那手写的、穿山涉水历经寒暑保留下来的泛黄信件,绝不仅仅只是一种纪念,更是一种在字里行间、岁月更迭中的回望,值得我们永久地回味。(作者 钟芳)

  • 上一篇:乡音无改的温暖力量 — —读王鼎钧新书 《滴青蓝》
  • 下一篇:关于检举揭发涉林领域涉黑涉恶犯罪线索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