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照亮诗密娃底的阳光
向山区孩子发放募捐的新年“大礼包”
他来自美丽的天府之国,已扎根边疆8年;他身材瘦小,走完了辖区边境的每一个学校;他发起“网络慈善”,汇聚了一个个爱心力量,播撒到边疆。
他叫王玉鑫,是德宏边境管理支队盈江大队一名民警,先后荣立三等功一次,多次被评为优秀警官,被州委、州政府评为“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德宏好人”。2018年7月,在中央文明办组织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光荣入选“中国好人榜”。
缘起:来自傈僳山村的呼唤
2011年6月,刚刚从四川警校毕业的王玉鑫放弃了条件优越的工作,毅然选择参军入伍,来到了滇西边陲一个被称为“诗密娃底”的苏典傈僳族乡,成为一名光荣的边防武警。
初到苏典,担任社区民警的王玉鑫在走访中发现,这里有一所名叫帕蚌小学的学校,距离中缅边境10公里,有200余名学生。破旧的教室,寒冬里穿着单衣和凉拖鞋,日复一日地以炒土豆做午餐,眼前的一幕幕让他心酸不已,于是萌发了帮助傈僳山乡孩子的念头。
2012年底,王玉鑫将一篇配有20张孩子们生活照片的走访日记《一群边境山村的孩子渴望温暖》在“人人网”上“晒”了出来,并迅速得到了网友的回应。一名叫“笨笨”的湖南网友看到了这些照片和走访日记后,立即与王玉鑫联系,表明了捐赠意愿。两个月后,第一批“爱心物资”来到苏典。王玉鑫和战友们把350件衣物和自己购买的500元文具送到帕蚌小学学生的手里,孩子们顿时喜笑颜开。
“当天晚上,我一夜没有合眼,他们还需要更多的关爱,我要继续帮扶下去……”王玉鑫提到当天的事情感触颇深。
众人拾柴火焰高。看到网友的力量后,王玉鑫便用微信、微博、QQ等平台资源发起一次次爱心捐助,更多的暖流向山寨汇聚。在日本大阪留学的网友“倩倩”与困难学生武怡达成帮扶意向,每月资助200元钱;一位浙江嘉兴的母亲“小九”让自己的女儿与就读初二的濮帮星结为帮扶对子;河南籍解放军战士“大大的怀抱”与单亲傈僳族女孩余清“一对一”资助;杭州爱心人“米薇”奔赴千里将5万多元的爱心“礼包”送到困难学生手中......
“一对一”帮扶、募捐新年新衣、捐赠图书室、设立助学基金等一系列举措相继展开,声势浩大的“网络慈善”也从苏典傈僳山乡辐射到了盈江县8个边境乡镇,惠及贫困学生和困难群众达4700余名。
坚守:追梦初心一刻未曾停歇
2018年12月,公安边防部队改革转隶,王玉鑫脱下了心爱的军装,换上藏青蓝警服,成为一名移民管理警察。
新时代、新体制召唤新作为。工作再忙,即便加班至深夜,王玉鑫每天要做的一件事总不会拉下:打开电脑,收发学校老师和全国各地社会爱心人士的邮件,联系一次次爱心捐赠活动。
今年1月7日,江苏盐城的陈女士通过“网络慈善”平台,给132名孩子送去了价值2万余元的爱心物资,并向一名患有眼疾的困难学生捐赠了1万元治疗费。
2月14日,王玉鑫向勐劈小学师生发放了募捐而来的热水桶、冬被、棉鞋等700余件新衣物,并为孩子们送上水果蛋糕。4月5日至6日,他带领爱心人士来到苏典乡邦别小学、勐弄乡楂子林村民小组和勐典小学,将新衣、凉鞋、文具等价值10余万元爱心物资发给了446名贫困学生和60多户贫困群众。
6年多来,王玉鑫通过“网络慈善”平台汇聚了全国各地2000多名爱心人士捐赠的包裹,共募捐衣物、学习用品5万余件,图书10000余册,建立爱心图书屋2间,结成帮扶对子12对,开展爱心资助活动30多次。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王玉鑫始终坚守着他的初心,让第二故乡所有困难孩子都有学上、有笑脸、有新衣服穿、有课外书看、有尊严地生活。
追梦:照亮诗密娃底的阳光
“知识改变命运,我不奢望所有帮助过的贫困学生都能走进象牙塔,但希望他们都能懂得感恩,热爱生活,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王玉鑫感慨,在脱贫攻坚战中,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冲锋,是一大批追梦人在奋斗。
6月高考季,牵动着每一名家长的心,也让王玉鑫格外关注。因为在众多考生中,有一个6年前第一次成功“牵线搭桥”的帮扶对象。
她叫余永秀,年幼丧父,母亲改嫁,她和年幼的弟弟寄养在叔叔家。2013年7月,远在江苏的陈女士通过王玉鑫联系上的小阿秀,每月资助小阿秀获得300元,从此开始了持续6年的资助。王玉鑫经常鼓励她要对未来充满希望,乐观开朗地生活。
“我没考上大学,但我永远感谢帮助过我的人,是他们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爱。”高考失利的小阿秀,脸上没有迷茫和沮丧,只有笑容和希望。6月28日,王玉鑫通过协调,将小阿秀送到陈女士经营的家纺店上班,每月3000元工资。
近两年,随着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加入王玉鑫的“网络慈善”行动,“万元红包圆梦六一”“边疆暖冬行”“困难学生集体生日晚会”等爱心活动相继开展,这条通过网络牵搭的慈善梦正在不断延伸,就像一轮冬日里的阳光,温暖着山寨,更照亮了孩子们梦想的道路。(通讯员 肖林 陈群 谢丽勋)